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3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一、美国的积极行动,是一种典型性的民族政策 | 第14-15页 |
二、研究美国积极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第15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一、国内关于积极行动研究状况 | 第15-25页 |
二、美国学界关于积极行动的研究状况 | 第25-28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9-30页 |
第六节 章节安排 | 第30-31页 |
第一章 美国积极行动政策的起源 | 第31-55页 |
第一节 积极行动的概念与内容 | 第31-38页 |
第二节 美国社会的种族构成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美国历史上存在的种族、性别歧视与迫害 | 第39-55页 |
一、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大屠杀 | 第39-41页 |
二、对非洲黑人的奴役与迫害 | 第41-45页 |
三、在美华工的不公平待遇 | 第45-48页 |
四、美墨战争的影响及西班牙语裔人口的社会处境 | 第48-51页 |
五、美国历史上的社会歧视:以性别为例 | 第51-55页 |
第二章 美国积极行动政策的演变 | 第55-121页 |
第一节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与积极行动政策的形成 | 第55-83页 |
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艰苦历程 | 第55-64页 |
二、布朗诉托布卡教育委员会案(1954) | 第64-69页 |
三、《1964年民权法案》 | 第69-76页 |
四、积极行动政策的正式形成 | 第76-83页 |
第二节 民权运动的高潮与积极行动政策之迅猛发展 | 第83-96页 |
一、林登·约翰逊政府的积极行动政策 | 第84-88页 |
二、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政府的积极行动政策 | 第88-96页 |
第三节 “加州大学董事会诉贝克案”与积极行动政策之衰退 | 第96-121页 |
一、“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诉贝克案”(1978) | 第99-109页 |
二、罗纳德·威尔逊·里根政府的积极行动政策 | 第109-115页 |
三、加利福尼亚州209号提案 | 第115-117页 |
四、“多样性”对积极行动政策的挑战 | 第117-121页 |
第三章 美国积极行动政策评价 | 第121-146页 |
第一节 支持者对积极行动政策的评价 | 第122-125页 |
一、正义的补偿 | 第122-123页 |
二、多样性价值 | 第123-124页 |
三、示范作用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反对者对积极行动政策的批评 | 第125-129页 |
一、违背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 第126页 |
二、优待了不该优待的人 | 第126-127页 |
三、逆向歧视 | 第127-128页 |
四、污辱了受益人 | 第128页 |
五、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 第128-129页 |
六、不再需要 | 第129页 |
第三节 积极行动政策争议的原因 | 第129-139页 |
一、积极行动存在的缺陷 | 第130-137页 |
二、种族主义作祟 | 第137-138页 |
三、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形势发生变化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积极行动政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 | 第139-146页 |
第四章 美国积极行动政策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借鉴意义 | 第146-157页 |
第一节 维护公平正义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 第146-150页 |
第二节 积极行动是社会政策而非法律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促进消除民族歧视的社会共识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机会平等”的政策启示 | 第154-157页 |
结论 | 第157-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8页 |
附录 | 第17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3-186页 |
后记 | 第186-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