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PEMFC的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构成 | 第13-15页 |
| 1.3 双极板材料 | 第15-17页 |
| 1.3.1 碳(石墨)材料 | 第15页 |
| 1.3.2 碳复合材料 | 第15-16页 |
| 1.3.3 金属材料 | 第16-17页 |
| 1.4 金属双极板的表面防护 | 第17-19页 |
| 1.5 熔盐电沉积 | 第19-20页 |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 2.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 2.1.1 熔盐电化学装置 | 第22-23页 |
| 2.1.2 磁控溅射仪 | 第23页 |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3-24页 |
| 2.3 316L不锈钢表面渗(涂)层的制备 | 第24-26页 |
| 2.3.1 熔盐电沉积碳氮共渗 | 第25-26页 |
| 2.3.2 磁控溅射沉积铬涂层 | 第26页 |
| 2.3.3 熔盐沉积铬涂层 | 第26页 |
| 2.4 腐蚀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 2.5 表征方法 | 第27-30页 |
| 2.5.1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和能谱分析(EDS) | 第27-28页 |
| 2.5.2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 | 第28页 |
| 2.5.3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316L不锈钢双极板熔盐电化学碳氮共渗层的组织结构与性能 | 第30-58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沉积电位对碳氮共渗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30-47页 |
| 3.2.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30-31页 |
| 3.2.2 计时电流-时间曲线 | 第31-32页 |
| 3.2.3 碳氮共渗层微观形貌 | 第32-39页 |
| 3.2.4 碳氮共渗层的腐蚀行为 | 第39-47页 |
| 3.3 沉积时间对共渗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47-55页 |
| 3.3.1 碳氮共渗层的微观形貌 | 第47-50页 |
| 3.3.2 碳氮共渗层的腐蚀行为 | 第50-55页 |
| 3.4 沉积温度对碳氮共渗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5-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316L不锈钢表面Cr涂层熔盐电化学碳氮共渗的组织结构研究 | 第58-64页 |
| 4.1 引言 | 第58页 |
| 4.2 熔盐电沉积铬涂层及碳氮共渗层的微观形貌 | 第58-61页 |
| 4.3 磁控溅射镀铬涂层及碳氮共渗层的微观形貌 | 第61-6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 详细摘要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