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OSPF路由协议安全缺陷现状 | 第9-10页 |
1.1.2 路由协议安全研究仿真平台现状 | 第10-11页 |
1.2 论文主要贡献 | 第11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OSPF协议攻击及仿真平台实现技术研究 | 第13-21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OSPF路由协议概述 | 第13-16页 |
2.2.1 OSPF邻接关系建立过程 | 第14-15页 |
2.2.2 OSPF区域及LSA分类介绍 | 第15页 |
2.2.3 OSPF选路规则 | 第15-16页 |
2.3 常见的OSPF路由协议攻击 | 第16-17页 |
2.3.1 抢占DR角色攻击 | 第16-17页 |
2.3.2 伪造LSA报文攻击 | 第17页 |
2.4 网络仿真平台实现技术 | 第17-19页 |
2.4.1 基于虚拟化平台的分布式耦合技术 | 第17-18页 |
2.4.2 网络设备资源仿真和网络架构仿真实现技术 | 第18页 |
2.4.3 不同厂商网络设备特性仿真技术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OSPF路由协议虚幻路由假邻接缺陷分析 | 第21-27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DBD报文格式 | 第21-22页 |
3.3 OSPF虚幻路由假邻接安全缺陷原理 | 第22-23页 |
3.4 虚幻路由假邻接攻击流程及攻击参数设定 | 第23-24页 |
3.5 虚幻路由假邻接的防御 | 第24-25页 |
3.5.1 OSPF协议栈防御 | 第24-25页 |
3.5.2 OSPF安全配置防御 | 第2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路由协议安全研究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第27-43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平台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4.3 平台总体设计 | 第28-32页 |
4.3.1 总体架构 | 第28页 |
4.3.2 物理架构 | 第28-29页 |
4.3.3 功能设计 | 第29-32页 |
4.4 平台具体实现 | 第32-40页 |
4.4.1 物理环境搭建 | 第32页 |
4.4.2 服务器配置 | 第32-33页 |
4.4.3 路由器节点集成 | 第33-34页 |
4.4.4 交换机节点集成 | 第34-35页 |
4.4.5 攻击模块 | 第35-38页 |
4.4.6 管理模块 | 第38-40页 |
4.5 平台关键流程 | 第40-41页 |
4.5.1 用户添加流程 | 第40页 |
4.5.2 实验启动流程 | 第40-41页 |
4.5.3 实验结束流程 | 第41页 |
4.6 平台特点 | 第4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基于仿真平台的OSPF虚幻路由假邻接仿真实验 | 第43-65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远程假邻接虚幻路由—路由黑洞 | 第43-49页 |
5.2.1 仿真实验环境搭建 | 第43-45页 |
5.2.2 攻击流程 | 第45-48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5.3 局域网内假邻接虚幻路由—流量窃听 | 第49-53页 |
5.3.1 仿真实验环境搭建 | 第50-51页 |
5.3.2 攻击流程 | 第51-52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5.4 远程假邻接虚幻路由—网络中断 | 第53-61页 |
5.4.1 仿真实验环境搭建 | 第54页 |
5.4.2 情况1: 两个受害路由器同处于一个区域Area中 | 第54-57页 |
5.4.3 情况2: 两个受害路由器分别位于骨干区域和常规区域 | 第57-59页 |
5.4.4 情况3: 两个受害路由器位于两个不同的常规区域 | 第59-61页 |
5.5 扩展研究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