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访中的利益衡量机制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概述 | 第11-20页 |
一、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分析 | 第11-15页 |
(一) 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界定 | 第11-12页 |
(二)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界定 | 第12-15页 |
二、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目的法学理论 | 第15页 |
(二) 利益法学理论 | 第15-16页 |
(三) 环境利益理论 | 第16页 |
三、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20页 |
(一) 环境权益的理论视角 | 第17页 |
(二) 环境权益的实践角度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环境信访利益衡量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一) 人治色彩的浓厚性 | 第20-21页 |
(二) 利益界定的模糊性 | 第21页 |
二、环境信访利益衡量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一) 公民事后环境信访导致利益失衡 | 第21-22页 |
(二) 政府经济利益诱导造成利益失衡 | 第22-23页 |
(三) 环境信访信息不对称加重利益失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24-30页 |
一、指导思想之弊端 | 第24-25页 |
(一) 经济优先的导向 | 第24-25页 |
(二) 预防意识的淡薄 | 第25页 |
二、法律规范之局限 | 第25-27页 |
(一) 环境法功能定位的局限 | 第25-26页 |
(二) 环境信访办法约束力不足 | 第26-27页 |
三、制度体系之缺陷 | 第27-30页 |
(一) 环境信访制度纵向上职责同构 | 第27-28页 |
(二) 环境信访制度横向上分散管理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完善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路径思考 | 第30-39页 |
一、指导思想:体现环境利益衡量 | 第30-31页 |
(一) 注重环境信访的生态性 | 第30-31页 |
(二) 加强环境信访的预防意识 | 第31页 |
二、法律规范:完善环境信访利益衡量规定 | 第31-34页 |
(一) 环境立法原则中体现利益衡量的要求 | 第31-33页 |
(二) 在环境立法体系中体现利益衡量原则 | 第33页 |
(三) 在环境信访办法中规定利益衡量机制 | 第33-34页 |
三、制度保障:设立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 | 第34-39页 |
(一)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纵向设定 | 第35-37页 |
(二)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横向设定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之效力保障 | 第39-47页 |
一、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程序上的规范化 | 第39-45页 |
(一) 明确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二) 确定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衡量标准 | 第40-41页 |
(三) 构建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互动平台 | 第41-42页 |
(四) 细化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的运作模式 | 第42-45页 |
二、环境信访利益衡量机制实体上的法治化 | 第45-47页 |
(一) 环境权之法定化 | 第45-46页 |
(二) 环境信访权之法定化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