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对蛋白质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 第13-22页 |
1.2.1 甾族化合物与皂苷 | 第15-19页 |
1.2.2 苷类化合物 | 第19-21页 |
1.2.3 醌类化合物 | 第21-22页 |
1.3 人血清白蛋白(HSA)与胃蛋白酶(Pepsin) | 第22-24页 |
1.3.1 HSA与Pepsin的简要介绍 | 第22页 |
1.3.2 HSA与Pepsin的结构 | 第22-24页 |
1.4 研究蛋白质结构与性质的方法 | 第24-27页 |
1.4.1 荧光光谱法 | 第24页 |
1.4.2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 第24-25页 |
1.4.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5页 |
1.4.4 远紫外圆二色谱(CD) | 第25-26页 |
1.4.5 分子对接技术 | 第26页 |
1.4.6 凝胶色谱法 | 第26页 |
1.4.7 毛细管电泳法 | 第26-27页 |
1.5 中药活性成分改变蛋白质构象与性质的研究成果 | 第27-31页 |
第二章 黄杨素D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与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所用药品与方法 | 第32-34页 |
2.2.1 药品与仪器 | 第32页 |
2.2.2 操作与方法 | 第32-33页 |
2.2.3 荧光猝灭法基本原理与操作 | 第33-34页 |
2.2.4 分子模拟对接技术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2.3.1 CVB-HSA体系荧光分析结果 | 第34-37页 |
2.3.2 热力学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2.3.3 其他光谱数据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2.3.4 分子对接结果 | 第41-42页 |
2.3.5 HSA与CVB之间的能量转移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豆腐果苷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结构与性质的机理研究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仪器、药品和方法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3.1 豆腐果苷猝灭HSA荧光的结果 | 第47-48页 |
3.3.2 热力学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3.3.3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3.4 同步荧光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3.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3.3.6 圆二色谱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3.3.7 3D荧光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3.3.8 HSA与豆腐果苷之间的能量转移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橙黄决明素对人血清白蛋白或胃蛋白酶结构与性质的改变及其机理研究 | 第57-85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药品与方法 | 第58-61页 |
4.2.1 药品 | 第58页 |
4.2.2 仪器与方法 | 第58-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82页 |
4.3.1 稳态荧光数据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4.3.2 同步荧光(SFS)数据分析 | 第66-68页 |
4.3.3 3D荧光数据结果 | 第68-69页 |
4.3.4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数据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 第71-75页 |
4.3.6 圆二色谱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4.3.7 热力学数据分析 | 第76页 |
4.3.8 时间分辨荧光寿命数据结果 | 第76-78页 |
4.3.9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结果 | 第78-81页 |
4.3.10 位点竞争实验结果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