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3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传统喷嘴的空化及喷雾特性 | 第11-12页 |
1.3.2 传统雾化喷嘴的最优化结构设计 | 第12页 |
1.3.3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及应用 | 第12-13页 |
1.3.4 自激振荡脉冲喷嘴研究 | 第13-15页 |
1.3.5 雾化喷嘴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空化效应及空化泡的溃灭 | 第17-28页 |
2.1 空化射流的形成 | 第17-19页 |
2.1.1 空化效应 | 第17-18页 |
2.1.2 空化射流 | 第18-19页 |
2.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产生及空化效应 | 第19-25页 |
2.2.1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产生 | 第19-21页 |
2.2.2 自激振荡扰动波有效反馈条件 | 第21-22页 |
2.2.3 自激振荡腔室固有频率 | 第22-24页 |
2.2.4 自激振荡腔室内的空化效应 | 第24-25页 |
2.3 空化泡溃灭引起的射流雾化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自激振荡雾化喷嘴出口流道空化特性研究 | 第28-42页 |
3.1 喷嘴出口流道空化效应 | 第28-29页 |
3.1.1 基于自激振荡脉冲效应的雾化喷嘴结构 | 第28-29页 |
3.1.2 基于自激振荡脉冲效应引起的空化射流 | 第29页 |
3.2 影响喷嘴出口流道空化效应的主要因素 | 第29-32页 |
3.2.1 来流速度 | 第30页 |
3.2.2 脉动压力 | 第30-32页 |
3.3 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3.3.1 数学模型 | 第32页 |
3.3.2 网格无关性检测 | 第32-35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3.4.1 来流雷诺数 | 第35-37页 |
3.4.2 脉动特征值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自激振荡腔室空化汽囊能量聚放特性的雾化喷嘴壁面结构设计 | 第42-55页 |
4.1 空化汽囊的能量聚放特性 | 第42-45页 |
4.1.1 自激振荡效应及其空化汽囊形成 | 第42-43页 |
4.1.2 空化汽囊能量聚放状态的简化物理模型 | 第43-44页 |
4.1.3 空化汽囊能量聚集效应对射流雾化影响 | 第44-45页 |
4.2 自激振荡腔室壁面结构设计原理 | 第45-47页 |
4.2.1 自激振荡腔室的无量纲结构参数 | 第45页 |
4.2.2 自激振荡腔室内次生涡的形成机理 | 第45-47页 |
4.3 新型自激振荡腔室壁面结构设计 | 第47-50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4页 |
4.4.1 腔室压力 | 第50-51页 |
4.4.2 腔室混合相密度 | 第51-53页 |
4.4.3 喷射出口平均速度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基于VOF模型的自激振荡射流喷雾特性研究 | 第55-68页 |
5.1 基于VOF方法的多相流模型 | 第55-57页 |
5.1.1 VOF方法 | 第55-56页 |
5.1.2 控制方程 | 第56页 |
5.1.3 空化模型 | 第56-57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5.2.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7-58页 |
5.2.2 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5.2.3 边界条件及计算条件 | 第59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5.3.1 空化状态与射流形态 | 第59-61页 |
5.3.2 湍动能分布 | 第61-63页 |
5.3.3 速度分布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8-79页 |
详细摘要 | 第79-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