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29页 |
1.1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1.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页 |
1.1.2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7-19页 |
1.1.3 西医治疗 | 第19-20页 |
1.1.4 女性的便秘特点 | 第20-21页 |
1.1.5 普芦卡必利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 中医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2.1 中医病名的源流 | 第22页 |
1.2.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1.2.3 中医治则与中药治疗 | 第23-24页 |
1.2.4 针灸治疗 | 第24-27页 |
1.3 电针治疗便秘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1 电针对SP、SS的影响 | 第27页 |
1.3.2 电针对GAS的影响 | 第27页 |
1.3.3 电针对VIP的影响 | 第27页 |
1.3.4 电针对Ghrelin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5 电针对c-kit、SCF基因表达的调节 | 第28页 |
1.3.6 电针对r-fMRI脑功能连接即刻效应的影响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3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2 研究诊断、纳入、排除、中止标准 | 第29-30页 |
2.2.1 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 | 第29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29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29-30页 |
2.2.4 观察中止标准 | 第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4 治疗方案 | 第30-31页 |
2.5 研究周期 | 第31页 |
2.6 疗效指标和疗效评价 | 第31-32页 |
2.6.1 疗效指标 | 第31-32页 |
2.6.2 疗效评价指标 | 第32页 |
2.7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2.8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32-33页 |
2.8.1 记录与报告 | 第32-33页 |
2.8.2 病人的处理 | 第33页 |
2.9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2.10 技术路线图 | 第33-35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3.1 结果 | 第35-41页 |
3.1.1 一般及基线期资料比较 | 第35页 |
3.1.2 完全自主排便次数(CSBMs)的比较 | 第35-36页 |
3.1.3 自主排便次数(SBMs)的比较 | 第36-37页 |
3.1.4 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 | 第37-38页 |
3.1.5 排便困难程度评分 | 第38-39页 |
3.1.6 PAC-QOL量表 | 第39-40页 |
3.1.7 有效率的比较 | 第40-41页 |
3.2 讨论 | 第41-48页 |
3.2.1 立论依据 | 第41-42页 |
3.2.2 选穴依据 | 第42-44页 |
3.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4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2.5 问题与展望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 | 第56-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