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实验研究 | 第13-25页 |
1.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2 实验条件 | 第13页 |
1.3 实验试剂及药物 | 第13-14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实验方法 | 第15-17页 |
2.1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2 实验分组 | 第16页 |
2.3 动物造模 | 第16页 |
2.4 动物给药 | 第16-17页 |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3.1 一般情况观察及鼻部症状评分 | 第17页 |
3.2 鼻分泌物PH值 | 第17-18页 |
3.3 鼻黏膜光镜观察 | 第18页 |
3.4 鼻黏膜电镜观察 | 第18页 |
3.5 细胞因子水平 | 第18-19页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4.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9-25页 |
4.1 一般情况观察及鼻部症状评分 | 第19-20页 |
4.2 鼻分泌物PH值 | 第20页 |
4.3 鼻黏膜光镜观察 | 第20-22页 |
4.4 鼻黏膜电镜观察 | 第22-23页 |
4.5 鼻黏膜白介素-4(IL-4) | 第23-24页 |
4.6 鼻黏膜白介素-12(IL-12)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4页 |
1.关于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25页 |
1.2 肺气虚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25-26页 |
1.3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2.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 第26-27页 |
3.鼻敏康颗粒的立方依据及方解 | 第27-29页 |
3.1 鼻敏康颗粒的立方依据 | 第27-28页 |
3.2 鼻敏康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28-29页 |
4.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第29-31页 |
4.1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第29-30页 |
4.2 变应性鼻炎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30-31页 |
5.分析鼻敏康颗粒对肺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实验的影响 | 第31-34页 |
5.1 对一般情况及鼻部症状的影响 | 第31页 |
5.2 对鼻部分泌物PH值的影响 | 第31页 |
5.3 对鼻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5.4 对鼻黏膜IL-4 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5.5 对鼻黏膜IL-12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综述) | 第40-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