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 第11-18页 |
| (一) 恶意透支的概念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 国外法律规定 | 第12-13页 |
| 2. 我国的立法沿革与现行法律规定 | 第13-14页 |
| 3.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14-15页 |
| (三) 刑法规范恶意透支行为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 (四) 刑法规范恶意透支行为的限度 | 第16-18页 |
| 1. 从刑法谦抑性的角度考量 | 第16-17页 |
| 2. 从刑法关怀的角度考量 | 第17-18页 |
| 3. 从银行与"持卡人"强弱地位变更的角度考量 | 第18页 |
| 二、认定"持卡人"的问题和建议 | 第18-20页 |
| (一) "持卡人"司法认定的问题 | 第18-19页 |
| (二) "持卡人"司法认定的建议 | 第19-20页 |
| 三、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问题和建议 | 第20-25页 |
| (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司法认定的问题 | 第20-23页 |
| 1. 部分司法认定与"非法占有目的"有分歧 | 第20-21页 |
| 2. 客观推定主观偏离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 第21-23页 |
| 3. 滥用兜底条款易导致刑法扩张 | 第23页 |
| (二)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司法认定的建议 | 第23-25页 |
| 1. 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含义 | 第24页 |
| 2. 主观明知与客观反证相结合互为补充 | 第24页 |
| 3. 审慎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第24-25页 |
| 四、认定"催收不还"的问题和建议 | 第25-29页 |
| (一) "催收不还"司法认定的问题 | 第25-27页 |
| 1. "催收不还"是否为必要要件存有争议 | 第25-26页 |
| 2. 两次催收的认定方式存有争议 | 第26-27页 |
| 3. 两次催收的时间间隔规定尚属空白 | 第27页 |
| (二) "催收不还"司法认定的建议 | 第27-29页 |
| 1. "催收不还"是恶意透支行为的必要要件 | 第27-28页 |
| 2. 对催收方式有效性的认定的分析 | 第28页 |
| 3. 两次催收之间应有合理间隔 | 第28-29页 |
| 结论 | 第29-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