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电针合谷穴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部运动功能及面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第9-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11-16页
    1 实验材料第11-12页
        1.1 实验动物第11页
        1.2 主要试剂第11页
        1.3 主要仪器第11-12页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第12页
    2 实验方法第12-15页
        2.1 实验分组第12页
        2.2 造模方法第12页
        2.3 穴位定位及针刺方法第12-13页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第13-15页
    3 统计方法第15-16页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16-21页
    1 各组家兔行为学评分变化第16-17页
    2 各组家兔面神经电图变化第17-19页
        2.1 M波潜伏期变化第17-18页
        2.2 M波峰值振幅变化第18-19页
    3 各组家兔面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第19-21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21-31页
    1 祖国医学对面神经损伤的认识第21-23页
        1.1 病名第21页
        1.2 病因病机第21-22页
        1.3 针灸学对本病的治疗第22-23页
    2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损伤的认识第23-24页
        2.1 病因及分级第23页
        2.2 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第23-24页
    3 针刺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机制第24-25页
        3.1 针刺治疗对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 NT )的影响第24-25页
        3.2 针刺治疗对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的影响第25页
    4 选穴依据第25-27页
        4.1 合谷穴依据第25-26页
        4.2 后溪穴依据第26-27页
    5 关于本研究实验方案的确定第27-29页
        5.1 动物模型及造模方法的确定第27-28页
        5.2 本研究行为学评分标准的确定第28-29页
        5.3 面神经电图及取材时间的确定第29页
    6 关于本研究实验结果的讨论第29-31页
        6.1 面神经电图检测结果讨论第29-30页
        6.2 面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分析第30-31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31-32页
致谢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8页
附图第38-44页
文献综述 近十年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及其机制研究述评第44-52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督通痹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肾阳亏虚型)患者血清NTX、免疫球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缪刺肘灵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