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高精度姿态测量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20页 |
1.2.1. 近景摄影测量工程化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姿态测量方法及应用 | 第16-20页 |
1.3. 论文内容与安排 | 第20-22页 |
2 摄影测量与姿态测量基础 | 第22-36页 |
2.1. 摄影测量基础 | 第22-31页 |
2.1.1. 测量坐标系及其转换 | 第22-26页 |
2.1.2. 相机成像模型 | 第26-30页 |
2.1.3. 相机标定方法 | 第30-31页 |
2.2. 姿态测量基础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高精度相机标定技术研究 | 第36-61页 |
3.1. 相机内外参数标定 | 第36-46页 |
3.1.1. 基于异面控制点的相机参数标定 | 第36-39页 |
3.1.2. 基于共面控制点的相机参数标定 | 第39-41页 |
3.1.3. 长距离时相机参数标定方法 | 第41-46页 |
3.2. 相机标定误差分析 | 第46-55页 |
3.2.1. 外参数标定误差分析 | 第46-49页 |
3.2.2. 相机标定仿真实验 | 第49-52页 |
3.2.3. 实际相机标定实验分析 | 第52-55页 |
3.3. 利用待测对象标定坐标系 | 第55-60页 |
3.3.1. 目标坐标系的建立原理 | 第55-58页 |
3.3.2. 坐标系建立实验分析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高精度辅助目标提取技术研究 | 第61-77页 |
4.1. 圆形标记物提取流程 | 第61-63页 |
4.2. 圆形标记物的自动检测 | 第63-65页 |
4.2.1. 图像预处理与特征获取 | 第63-64页 |
4.2.2. 圆形标记物的特征筛选 | 第64-65页 |
4.3. 圆形标记物的亚像素提取 | 第65-76页 |
4.3.1. 椭圆的代数拟合 | 第65-67页 |
4.3.2. 椭圆的几何拟合 | 第67-68页 |
4.3.3. 灰度导数加权的亚像素拟合 | 第68-71页 |
4.3.4. 实验与精度分析 | 第71-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高精度姿态测量研究 | 第77-102页 |
5.1. 目标姿态测量模型 | 第77-78页 |
5.2. 基于辅助标志点的高精度姿态测量方法 | 第78-90页 |
5.2.1. 目标姿态双目交会方法 | 第79-82页 |
5.2.2. 稀疏光束平差测量目标姿态 | 第82-87页 |
5.2.3. 仿真试验分析 | 第87-90页 |
5.3. 基于双目姿态测量的误差分析 | 第90-101页 |
5.3.1. 基于双目姿态测量的误差因素 | 第90-94页 |
5.3.2. 基于双目姿态测量的误差仿真实验 | 第94-98页 |
5.3.3. 远距离模拟验证试验 | 第98-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高精度姿态测量应用技术研究 | 第102-112页 |
6.1. 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 第102-104页 |
6.2. 编码标志点识别技术 | 第104-109页 |
6.2.1. 编码标志点的识别 | 第104-107页 |
6.2.2. 编码标记物的自动匹配 | 第107-109页 |
6.3. 单双目融合测量技术 | 第109-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本文内容总结 | 第112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3页 |
附录A | 第123-127页 |
附录B | 第127-13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