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基于共享内存连接的共生虚拟机间通信优化 | 第17-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第22-38页 |
2.1 Xen | 第22-27页 |
2.1.1 授权表(GrantTable) | 第23-24页 |
2.1.2 事件通道(EventChannel) | 第24页 |
2.1.3 Xenstore | 第24-26页 |
2.1.4 虚拟机在线迁移机制 | 第26-27页 |
2.2 Linux内核相关技术 | 第27-31页 |
2.2.1 系统调用截获 | 第27-28页 |
2.2.2 锁机制 | 第28页 |
2.2.3 数据链路层协议 | 第28-29页 |
2.2.4 sk_buff数据结构 | 第29页 |
2.2.5 Linux网络设备数据接收机制 | 第29-30页 |
2.2.6 socket相关数据结构 | 第30-31页 |
2.3 国内外相关工作 | 第31-37页 |
2.3.1 XenSocket | 第32页 |
2.3.2 IVC | 第32-34页 |
2.3.3 Xway | 第34-35页 |
2.3.4 XenLoop和MMNet | 第35-36页 |
2.3.5 现有机制概览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XenVMC设计与实现 | 第38-67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38-39页 |
3.2 基本思想 | 第39-41页 |
3.3 基本框架 | 第41页 |
3.4 总体设计与实现 | 第41-62页 |
3.4.1 总体组成结构 | 第41-43页 |
3.4.2 关键数据结构 | 第43-46页 |
3.4.3 系统调用截获 | 第46-47页 |
3.4.4 消息处理 | 第47-49页 |
3.4.5 事件处理 | 第49-53页 |
3.4.6 客户机中共生虚拟机列表项虚拟机状态变更 | 第53-54页 |
3.4.7 共享内存连接建立和释放 | 第54-58页 |
3.4.8 数据发送与接收 | 第58-62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62-66页 |
3.5.1 实验平台 | 第62页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共生虚拟机集合维护 | 第67-89页 |
4.1 动态共生虚拟机集合维护与静态共生虚拟机集合维护 | 第67-68页 |
4.2 基于轮询方法的事后共生虚拟机集合动态维护机制 | 第68-72页 |
4.2.1 算法思想 | 第68页 |
4.2.2 算法描述 | 第68-71页 |
4.2.3 事后发现机制、数据截获层次与在线迁移时的Race Condition分析 | 第71-72页 |
4.3 基于事件驱动的共生虚拟机集合动态维护算法 | 第72-80页 |
4.3.1 算法思想 | 第72-74页 |
4.3.2 算法设计 | 第74-80页 |
4.3.3 事件驱动机制、数据截获层次与在线迁移时的Race Condition分析 | 第80页 |
4.4 两种动态共生虚拟机集合维护算法的开销和响应速度 | 第80-81页 |
4.5 支持虚拟机在线迁移的方案设计与实现 | 第81-86页 |
4.5.1 UDP和TCP的区别 | 第81-82页 |
4.5.2 基本问题和解决方案 | 第82-83页 |
4.5.3 支持迁移的实现 | 第83-86页 |
4.6 虚拟机迁移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88页 |
4.6.1 benchmark设计与实现 | 第86-87页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7-8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5页 |
5.1 课题总结 | 第89-91页 |
5.2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 | 第91-93页 |
5.2.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91页 |
5.2.2 XenLoop的移植 | 第91-92页 |
5.2.3 XenVMC的实现 | 第92-93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93-95页 |
5.3.1 本文课题进一步研究 | 第93-94页 |
5.3.2 本文课题延伸研究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