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课程学习与本次创作的关系简述 | 第10-11页 |
(一)课程学习与创作 | 第10页 |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 第10-11页 |
二、《从靠边吴到杏花村——寻找角落里的长春记忆》 节目内容设计 | 第11-16页 |
(一)内容选择意图与文化特色 | 第11-12页 |
(二)柳条边——长春的起源与地名文化 | 第12-13页 |
1. 长春城市的由来 | 第12页 |
2. 柳条边过去与现在环境对比 | 第12页 |
3. 长春地名文化的体现 | 第12-13页 |
(三)南大营旧址陈列馆——“长春九·一九” | 第13-14页 |
1. 长春九·一九 | 第13页 |
2. 南大营旧址陈列馆现状 | 第13-14页 |
(四)孟家屯火车站——帝俄入侵 | 第14页 |
1. 孟家屯火车站现状 | 第14页 |
2. 铁路给长春带来的巨大改变 | 第14页 |
(五)伪满外交部——被遗忘的建筑 | 第14页 |
(六)杏花村——伪满洲国 | 第14-16页 |
1. 杏花村由来 | 第14-15页 |
2. 溥仪登基 | 第15页 |
3. 杏花村现状 | 第15-16页 |
三、《从靠边吴到杏花村——寻找角落里的长春记忆》 节目编排制作设计 | 第16-19页 |
(一)直播车路线及连线的设计 | 第16-17页 |
(二)现场记者连线的设计 | 第17页 |
(三)嘉宾问题的设计 | 第17页 |
(四)片头片花的制作设计 | 第17-18页 |
(五)互动问题的设计 | 第18-19页 |
四、节目创作的突破与反思 | 第19-22页 |
(一)创作过程中的突破 | 第19-20页 |
(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 第20-22页 |
结语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4页 |
附录 | 第24-39页 |
研究生阶段主要作品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