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断路器开断并联电容器过电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容器过电压抑制措施 | 第13页 |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思路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 第2章 电容器过电压理论分析与计算 | 第16-25页 |
| 2.1 电容器的操作冲击绝缘水平 | 第16-17页 |
| 2.1.1 电容器极地间操作冲击绝缘水平 | 第16页 |
| 2.1.2 电容器极间操作波冲击绝缘水平 | 第16-17页 |
| 2.2 并联电容器分闸时过渡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 第17-21页 |
| 2.2.1 并联电容器分闸时暂态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 2.2.2 并联电容器分闸时暂态过程的数学分析 | 第18-21页 |
| 2.3 断路器开断电容器组过电压理论数值计算 | 第21-24页 |
| 2.3.1 正常分闸 | 第21-23页 |
| 2.3.2 单相重燃 | 第23-24页 |
| 2.3.3 两相重燃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并联电容器过电压建模与特性分析 | 第25-38页 |
| 3.1 仿真软件 | 第25页 |
| 3.2 变电站的系统图与参数 | 第25-27页 |
| 3.3 并联电容器过电压的建模 | 第27-28页 |
| 3.4 断路器重燃对并联电容器过电压的影响 | 第28-32页 |
| 3.4.1 正常分闸 | 第28-29页 |
| 3.4.2 单相重燃 | 第29-30页 |
| 3.4.3 两相同时重燃 | 第30-31页 |
| 3.4.4 两相相继重燃 | 第31-32页 |
| 3.5 串联电抗器电抗率对并联电容器过电压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6 分布式电源布置方式对并联电容器过电压影响 | 第34-37页 |
| 3.6.1 分布式电源的位置对过电压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6.2 分布式电源的容量和数量对过电压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MOA和RC抑制过电压效果分析 | 第38-55页 |
| 4.1 氧化锌避雷器概述 | 第38-39页 |
| 4.2 氧化锌避雷器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 第39-41页 |
| 4.2.1 氧化锌避雷器的组成部件 | 第39页 |
| 4.2.2 氧化锌避雷器的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 4.2.3 三种氧化锌避雷器接线方式 | 第40-41页 |
| 4.3 避雷器的主要参数计算与选择 | 第41-42页 |
| 4.4 避雷器的主要参数设计 | 第42-44页 |
| 4.4.1 L型避雷器 | 第43页 |
| 4.4.2 Ⅰ型避雷器 | 第43-44页 |
| 4.4.3 Ⅱ型避雷器 | 第44页 |
| 4.5 三种避雷器抑制效果比较 | 第44-48页 |
| 4.5.1 单相重燃情况下避雷器抑制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 4.5.2 两相同时重燃抑制效果比较 | 第45-46页 |
| 4.5.3 两相相继重燃抑制效果比较 | 第46-47页 |
| 4.5.4 关于三种MOA接线方式的优缺点 | 第47-48页 |
| 4.6 避雷器的接线位置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6.1 避雷器接在电容器首端 | 第48页 |
| 4.6.2 避雷器接在电抗器首端 | 第48-49页 |
| 4.7 RC阻容装置抑制过电压 | 第49-52页 |
| 4.7.1 RC阻容装置的原理 | 第50页 |
| 4.7.2 RC阻容装置参数计算 | 第50-52页 |
| 4.8 抑制效果比较 | 第52-53页 |
| 4.9 MOA与RC阻容装置联合抑制 | 第53-54页 |
| 4.10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总结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 附录B 典型并联电容器所用避雷器参数(参考)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