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分子筛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TiO_2光催化技术应用领域第10-11页
        1.2.1 在自洁净领域的应用第10页
        1.2.2 在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第10-11页
        1.2.3 在饮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第11页
        1.2.4 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第11页
    1.3 TiO_2光催化反应机理及催化剂制备方法第11-14页
        1.3.1 TiO_2光催化反应机理第11-12页
        1.3.2 纳米TiO_2光催化剂制备第12-14页
    1.4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概述第14-17页
        1.4.1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载体研究进展第14-17页
        1.4.2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制备方法第17页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19-28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所用试剂第19-20页
        2.1.2 实验所用仪器第20页
    2.2 纳米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20-22页
        2.2.1 水解缓冲液---盐酸乙醇溶液的配制第20页
        2.2.2 纳米TiO_2催化剂制备第20-22页
    2.3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3.1 载体的活化第22页
        2.3.2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原位生成法)第22-23页
        2.3.3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二次固结法)第23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23-25页
        2.4.1 粒径分布的测定第23页
        2.4.2 比表面积(BET)的测定第23-24页
        2.4.3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第24页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4页
        2.4.5 透射电镜(TEM)的测定第24-25页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25-28页
        2.5.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第25页
        2.5.2 实验方法第25页
        2.5.3 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第25-26页
        2.5.4 活性紫X-2R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27页
        2.5.5 降解模拟污染物的褪色率与CODCr的计算第27-28页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28-41页
    3.1 负载型TiO_2光催化剂简介第28页
    3.2 有关载体的选择第28-30页
    3.3 分子筛负载型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0-35页
        3.3.1 制备方法对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3.3.2 TiO_2负载量对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1-33页
        3.3.3 焙烧温度对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3.3.4 焙烧时间对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3.4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表征结果第35-40页
        3.4.1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粒径分布第35-36页
        3.4.2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BET表征第36页
        3.4.3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XRD表征第36-37页
        3.4.4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FT-IR表征第37-39页
        3.4.5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TEM表征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的降解性能第41-49页
    4.1 催化剂投加量对活性紫X-2R溶液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4.2 活性紫X-2R溶液不同初始浓度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4.3 活性紫X-2R溶液不同初始pH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4.4 H_2O_2投加量对活性紫X-2R溶液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4页
    4.5 反应时间对活性紫X-2R溶液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4.6 分子筛负载型TiO_2催化剂对不同染料降解性能的评价第45-48页
    4.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5.1 结论第49页
    5.2 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标记的化学发光法检测蛋白酶活性
下一篇:BN掺杂石墨烯纳米带电子输运第一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