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中药松果菊的研宄概况 | 第11-14页 |
1.1.1 松果菊的化学成分 | 第11-13页 |
1.1.2 松果菊的药理活性 | 第13-14页 |
1.1.3 松果菊的有效成分检测 | 第14页 |
1.2 中药金银花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2.1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 第14-18页 |
1.2.2 金银花的药理活性 | 第18-19页 |
1.2.3 金银花的有效成分检测 | 第19页 |
1.3 中药羌活的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1.3.1 羌活的化学成分 | 第20页 |
1.3.2 羌活的药理活性 | 第20-21页 |
1.3.3 羌活的有效成分检测 | 第21页 |
1.4 中药赤芍的研究概况 | 第21-26页 |
1.4.1 赤芍的化学成分 | 第22-24页 |
1.4.2 赤芍的药理活性 | 第24-26页 |
1.4.3 赤芍的有效成分检测 | 第26页 |
1.5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2 五味中药研究 | 第27-41页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 松果菊水提醇沉法提取 | 第28页 |
2.2.2 配制松果菊待测溶液 | 第28-29页 |
2.2.3 金银花水提醇沉法提取 | 第29页 |
2.2.4 配制金银花待测溶液 | 第29-30页 |
2.2.5 赤芍水提醇沉法提取 | 第30页 |
2.2.6 配制赤芍待测溶液 | 第30页 |
2.2.7 羌活挥发油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8 GC/MS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及含量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 HPLC法测定菊苣酸的方法学考察 | 第31-33页 |
2.3 .2 HPLC法测定待测样品结果 | 第33页 |
2.3.3 HPLC法测定绿原酸的方法学考察 | 第33-35页 |
2.3.4 HPLC法测定待测样品结果 | 第35-36页 |
2.3.5 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方法学考察 | 第36-38页 |
2.3.6 HPLC法测定待测样品结果 | 第38-39页 |
2.3.7 GC/MS法测定羌活挥发油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3 复方总提物研究 | 第41-56页 |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3.2.1 复方提取药材用量 | 第42页 |
3.2.2 复方提取工艺流程 | 第42-44页 |
3.2.3 五种药材复方提取工艺 | 第44页 |
3.2.4 挥发油包合及包合率测定 | 第44页 |
3.2.5 制粒工艺 | 第44-45页 |
3.2.6 中试放大试验 | 第45-46页 |
3.2.7 HPLC法测定总提物中绿原酸、菊苣酸和芍药苷化学成分含量 | 第46页 |
3.2.8 GC/MS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及含量 | 第46-47页 |
3.2.9 UV法测定总提物及制剂中绿原酸含量 | 第47页 |
3.2.10 TLC法鉴定总提物及制剂中菊苣酸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挥发油出油率及包合率结果 | 第48-49页 |
3.3.2 复方提取小试结果检测及分析 | 第49页 |
3.3.3 制粒工艺考察结果 | 第49-50页 |
3.3.4 中试放大实验结果 | 第50页 |
3.3.5 HPLC法分析检测结果 | 第50-52页 |
3.3.6 GC/MS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及含量 | 第52-53页 |
3.3.7 UV法分析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3.3.8 TLC法鉴定菊苣酸检测结果 | 第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