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研究简评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9-22页 |
2.1.1 社会治理 | 第19-20页 |
2.1.2 社会治理体系 | 第20-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现状 | 第28-46页 |
3.1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 第28-35页 |
3.1.1 基层社会管理网络结构探索的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1.2 保障管理结构有序运转的各类制度体系建设 | 第30-35页 |
3.2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43页 |
3.2.1 基层社会管理结构体系不完善 | 第35-39页 |
3.2.2 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呈现行政化倾向 | 第39-40页 |
3.2.3 基层政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待提升 | 第40-41页 |
3.2.4 社区居委会自治基础薄弱 | 第41-42页 |
3.2.5 社区治理缺乏应有的财政保障 | 第42页 |
3.2.6 居民参与意识淡漠 | 第42-43页 |
3.2.7 规范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 第43页 |
3.3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现实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3.3.1 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控制观念根深蒂固 | 第43-44页 |
3.3.2 基层政社和社区党政关系不顺 | 第44-45页 |
3.3.3 行政控制下的社区缺乏主动满足居民需求的动机 | 第45页 |
3.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国内外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46-55页 |
4.1 国内其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 第46-50页 |
4.1.1 杭州上城区“网组片”联动管理模式 | 第46-48页 |
4.1.2 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 | 第48-49页 |
4.1.3 合肥市蜀山区“两委两站”模式 | 第49-50页 |
4.2 国外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 | 第50-53页 |
4.2.1 美国基层社会自治模式 | 第50-52页 |
4.2.2 新加坡政府主导模式 | 第52页 |
4.2.3 日本混合型模式 | 第52-53页 |
4.3 国内外实践的启示 | 第53-55页 |
4.3.1 以信息为中心的跨部门合作 | 第53页 |
4.3.2 建立互动协作平台整合社会资源 | 第53-54页 |
4.3.3 良好社区自治体系 | 第54页 |
4.3.4 力求实现多元合作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 第54页 |
4.3.5 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体系 | 第54-55页 |
第5章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 | 第55-66页 |
5.1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原则 | 第55-56页 |
5.2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 第56-59页 |
5.3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59-60页 |
5.4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 | 第60-62页 |
5.5 成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 第73-74页 |
基层社会治理的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