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绪论第11-16页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回顾第11-14页
    二、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14-16页
第一章 七夕溯源第16-27页
    第一节 牛郎织女故事溯源第16-18页
        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产生第16-17页
        二、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展与定型第17-18页
    第二节 七夕节俗溯源第18-22页
        一、曝衣晒书第19-20页
        二、制药养生第20页
        三、穿针乞巧 拜祀牛女乞愿乞子乞福第20-22页
    第三节 牛郎织女故事与七夕节日的融合第22-27页
第二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情感主题的发展演变第27-42页
    第一节 汉晋时期:相思怨别的悲苦和自我苦闷的寄寓第27-34页
        一、汉魏:相思怨别情感的流露第27-30页
        二、两晋:传统主旨的继承和自我苦闷的寄寓第30-34页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悲愁情感的低徊和艳情成份的增加第34-42页
        一、宋齐:悲愁情感的低徊第35-37页
        二、梁陈:由传统的悲愁情感向艳情娱乐转变第37-42页
第三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文本解读第42-57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意象分析第42-51页
        一、月意象第42-44页
        二、秋意象第44-48页
        三、河汉意象第48-51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织女原型解读第51-57页
        一、高唐神女与洛神的形象第51-53页
        二、高唐神女和洛神形象地升华与转移第53-54页
        三、七夕文学中的织女形象——高唐神女与洛神的原型再现第54-57页
第四章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的文化意蕴第57-71页
    第一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民俗阐释第57-62页
        一、七夕传说的描写第57-60页
        二、七夕以外的其他传说第60-62页
    第二节 汉魏六朝女性生存状况与乞巧心理第62-67页
        一、汉魏六朝女性生存状况第62-64页
        二、女性乞巧心理第64-67页
    第三节 汉魏六朝七夕文学中的男权意识第67-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5-76页
后记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敦煌俗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转型(1909-1937)
下一篇:唐传奇中的梦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