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工艺低能耗优化运行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3 SBR及衍生工艺 | 第16-19页 |
1.3.1 SBR工艺发展史 | 第16-17页 |
1.3.2 CASS工艺 | 第17-19页 |
1.4 污水处理生物脱氮原理及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4.1 脱氮理论 | 第19-21页 |
1.4.2 生物脱氮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5 污水厂升级改造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3 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2.1 小试试验装置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 试验运行方式 | 第29-30页 |
2.2.1 外加碳源时反应器的运行方式 | 第29-30页 |
2.2.2 缩短进水时间时反应器的运行方式 | 第30页 |
2.2.3 延长搅拌时反应器的运行方式 | 第30页 |
2.3 污泥来源与试验用水 | 第30-31页 |
2.4 常规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第3章 污水厂生产现状 | 第32-42页 |
3.1 污水厂简介 | 第32-33页 |
3.2 污水厂进水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污水厂年进水水量分析 | 第33-34页 |
3.2.2 污水厂年进水水质分析 | 第34-36页 |
3.3 污水厂生产分析 | 第36-41页 |
3.3.1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 第36-37页 |
3.3.2 细格栅和曝气沉砂池 | 第37-38页 |
3.3.3 SBR生物池 | 第38-39页 |
3.3.4 污泥浓缩池与脱水机房 | 第39-40页 |
3.3.5 二次提升泵房和混凝池 | 第40页 |
3.3.6 活性砂滤池和消毒接触池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影响脱氮性能小试试验分析 | 第42-52页 |
4.1 进水沉淀试验分析 | 第42-44页 |
4.2 内源反硝化与进水碳源反硝化对比 | 第44-45页 |
4.3 提高脱氮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45-51页 |
4.3.1 外加碳源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2 缩短进水时间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延长搅拌对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生物池生物选择区短流试验分析 | 第52-62页 |
5.1 生物池改造方案 | 第52-54页 |
5.2 生物选择区短流试验分析 | 第54-60页 |
5.2.1 第一次现场采样分析 | 第54-56页 |
5.2.2 第二次现场采样分析 | 第56-58页 |
5.2.3 技改过后的现场采样分析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4页 |
6.2 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