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电容探针法测量两相流流动参数研究 | 第11-13页 |
1.2.2 两相流流动参数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3 两相流传热分析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测量方法 | 第22-37页 |
2.1 实验环路 | 第22-29页 |
2.1.1 液相循环系统 | 第24页 |
2.1.2 液相加热系统 | 第24-25页 |
2.1.3 气相循环系统 | 第25页 |
2.1.4 气相加热系统 | 第25-26页 |
2.1.5 冷却液循环系统 | 第26-27页 |
2.1.6 两相流混合实验系统 | 第27-29页 |
2.2 测量仪表与数据采集系统 | 第29-33页 |
2.2.1 测量仪表 | 第29-33页 |
2.2.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3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33-34页 |
2.4 实验介质 | 第34-35页 |
2.5 实验矩阵 | 第35-37页 |
第3章 凹面电容电极测量优化 | 第37-46页 |
3.1 段塞流电容值理论推导 | 第37-38页 |
3.2 仿真软件及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3.2.1 COMSOL仿真软件 | 第38页 |
3.2.2 求解域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3.2.3 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3.3 仿真结果及讨论 | 第40-43页 |
3.3.1 铜保护电极及绝缘层对电场分布和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电极厚度、电极角度、电极宽度对电容测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4 实验验证及结果 | 第43-45页 |
3.4.1 静态评价系统 | 第43-44页 |
3.4.2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4-45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油气两相流流型分析 | 第46-54页 |
4.1 管内流型分析 | 第46-49页 |
4.1.1 流型图像分析 | 第46-47页 |
4.1.2 流型压差分析 | 第47-49页 |
4.2 流型图与经验流型图对比 | 第49-51页 |
4.3 流型图与半理论流型图对比 | 第51-53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绝热及冷却条件下油气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 | 第54-70页 |
5.1 空气-白油段塞流流动特性研究 | 第54-65页 |
5.1.1 压降分析 | 第54-56页 |
5.1.2 液塞速度分析 | 第56-58页 |
5.1.3 液塞长度分析 | 第58-62页 |
5.1.4 液塞频率分析 | 第62-64页 |
5.1.5 液塞含气率分析 | 第64-65页 |
5.2 空气-白油流动数据与空气-水流动数据对比 | 第65-68页 |
5.2.1 平均液塞速度对比 | 第66页 |
5.2.2 液塞长度对比 | 第66-67页 |
5.2.3 液塞频率对比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6章 冷却条件下油气两相流换热特性分析 | 第70-92页 |
6.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70-71页 |
6.2 温度场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6.3 单相白油换热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6.4 空气-白油段塞流换热特性分析 | 第73-83页 |
6.4.1 速度对空气-油段塞流换热的影响分析 | 第74-78页 |
6.4.2 压降对空气-油段塞流换热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6.4.3 液塞频率对空气-油段塞流换热的影响分析 | 第79-80页 |
6.4.4 液塞长度对空气-油段塞流换热的影响分析 | 第80-81页 |
6.4.5 管壁周向不同位置处段塞流对流换热系数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6.5 对流换热系数实验值与经验关联式的对比 | 第83-87页 |
6.5.1 气液两相流传热模型 | 第83-86页 |
6.5.2 实验对流换热系数与关联式对比 | 第86-87页 |
6.6 传热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87-8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