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前言 | 第15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15-21页 |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 第15-18页 |
·离子型活性聚合 | 第18-20页 |
·缩聚偶合法 | 第20页 |
·化学改性 | 第20-21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胶束 | 第21-24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形成机理 | 第22页 |
·影响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形成的因素 | 第22-24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 | 第24-27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用于药物载体的优势 | 第24-25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25-26页 |
·影响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载药能力的因素 | 第26-27页 |
·基于PNIPAM的温敏性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 | 第27-30页 |
·PNIPAM的结构与相转变行为 | 第27-28页 |
·基于PNIPAM的两亲嵌段共聚物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 | 第28-30页 |
·聚乳酸 | 第30-3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5页 |
·原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原料 | 第33-34页 |
·实验仪器与型号 | 第34页 |
·原料和试剂精制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双端羟基HO-PNIPAM-OH的制备 | 第34-35页 |
·单端羟基PNIPAM-OH的制备 | 第35页 |
·三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制备 | 第35-36页 |
·两嵌段共聚物PNIPAM-PLA的制备 | 第36-37页 |
·共聚物PLA-PNIPAM-PLA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37页 |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 第37-38页 |
·含端羟基的RAFT聚合链转移剂CTA-OH的合成 | 第38-40页 |
·结构表征 | 第40-4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核磁分析(~1H-NMR) | 第40页 |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40-41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41页 |
·性能测试 | 第41-45页 |
·动态光散射(DLS) | 第41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41页 |
·阿霉素/共聚物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测试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5-65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47页 |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红外表征 | 第45页 |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1H-NMR表征 | 第45-46页 |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分子量 | 第46-47页 |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第47-52页 |
·动态光散射测定LCST | 第47-50页 |
·DSC测LCST | 第50-52页 |
·TEM胶束形态研究 | 第52页 |
·阿霉素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52-56页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2页 |
·确定阿霉素标准曲线 | 第52-53页 |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确定 | 第53-54页 |
·阿霉素体外释放实验 | 第54-56页 |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58页 |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结构~1H-NMR表征 | 第57-58页 |
·实验总结 | 第58页 |
·端羟基RAFT聚合链转移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5页 |
·二硫代羧酸的红外表征 | 第59-60页 |
·酸性条件下制备的CTA-OH结构表征 | 第60-62页 |
·碱性条件下制备的CTA-OH结构表征 | 第62-63页 |
·实验总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