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德育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1-17页
    (一)选题意义第11-12页
        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2. 现实意义第12页
    (二)关于研究现状综述第12-15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5-17页
        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一、先秦儒家友善观产生的基础第17-22页
    (一)先秦儒家友善观产生的社会条件第17-20页
        1. 经济变革为先秦儒家友善观产生提供物质条件第17-18页
        2. 政治秩序混乱为先秦儒家友善观产生创造了政治条件第18-19页
        3. 百家争鸣为先秦儒家友善观的产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第19-20页
    (二)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多元理论渊源第20-22页
        1. 先秦儒家友善观产生的人性论基础第20-21页
        2. 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历史理论渊源第21-22页
二、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第22-30页
    (一)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基本内涵第22-23页
    (二)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基本内容第23-29页
        1. 人际友善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核心内容第24-26页
        2. 兼善天下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重要内容第26-27页
        3. 代际友善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外在延伸第27-29页
    (三)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基本特征第29-30页
        1. 和谐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价值目标第29页
        2. 仁爱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价值内核和灵魂第29-30页
        3. 礼乐是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外在表现形式第30页
三、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历史德育价值分析第30-37页
    (一)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历史理论价值第31-32页
        1. 丰富了友善观的内容构成第31-32页
        2. 有效探索了友善的培育方法第32页
    (二)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历史实践价值第32-34页
        1. 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第32-33页
        2. 促进了仁者爱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第33页
        3. 有利于志士仁人为国担忧、为民造福的思想意识的提升第33-34页
    (三)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历史局限性第34-37页
        1. 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改变了友善的本真性第34-35页
        2. 带有爱有差等的特质,易造成人际不平等第35-36页
        3. 带有强制约束性,压抑了道德个体的个性发展第36-37页
四、先秦儒家友善观的现实德育价值启示第37-50页
    (一) 现实社会对友善观的基本要求第37-39页
    (二) 构建新时期的友善观对先秦儒家友善观的借鉴与转化第39-50页
        1. 要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友善观第40-41页
        2. 要完善以人际友善、代际友善和人与社会友善为内容的友善观第41-45页
        3. 先秦儒家友善观为培育新时代友善观提供了方法论参考第45-50页
结语第50-51页
注释第51-5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3-56页
    (一) 著作类第53页
    (二) 论文类第53-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情境下特质共情、状态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白眉初与中国人文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