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花源”地域文化驱动的乡土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项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2 项目内容 | 第17页 |
1.2 设计实践对象、目标及任务 | 第17-18页 |
1.2.1 设计对象 | 第17页 |
1.2.2 设计目标 | 第17-18页 |
1.2.3 设计任务 | 第18页 |
1.3 设计项目结构与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1.3.1 设计项目结构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桃花源文化产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 第21-44页 |
2.1 桃花源文化综述 | 第21-24页 |
2.2 基于文化符号学的文创产品研究 | 第24-32页 |
2.2.1 文创产业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2.2 文化符号学与文创产品的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2.2.3 基于文化符号的创意产品分析 | 第27-31页 |
2.2.4 文化符号学下桃花源文创产品思考 | 第31-32页 |
2.3 基于协同创新的乡土产品研究 | 第32-41页 |
2.3.1 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 第32-33页 |
2.3.2 基于精准扶贫的协同创新 | 第33-34页 |
2.3.3 精准扶贫的协同创新理论研究 | 第34-35页 |
2.3.4 协同创新的乡土产品案例分析 | 第35-40页 |
2.3.5 协同创新的乡土产品设计思考 | 第40-41页 |
2.4 桃花源文化乡土产品设计思考 | 第41-44页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桃花源文化探查 | 第44-63页 |
3.1 武陵山片区桃源县赛阳村贫困综述 | 第4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4-46页 |
3.3 桃源县赛阳村资源现状分析 | 第46-58页 |
3.3.1 人力资源 | 第46-48页 |
3.3.2 文化资源 | 第48-51页 |
3.3.3 地域资源 | 第51-54页 |
3.3.4 产业资源 | 第54-57页 |
3.3.5 景观资源 | 第57-58页 |
3.4 桃源县赛阳村SWOT分析 | 第58-61页 |
3.4.1 发展优势 | 第58页 |
3.4.2 发展劣势 | 第58-59页 |
3.4.3 发展机会 | 第59页 |
3.4.4 发展威胁 | 第59-60页 |
3.4.5 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 第60-61页 |
3.5 桃花源文化数字化建设与传播 | 第61-63页 |
3.5.1 桃花源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 | 第61-62页 |
3.5.2 桃花源文化的品牌数字化传播 | 第62-63页 |
第4章 武陵山片区桃花源文化分析 | 第63-69页 |
4.1 桃花源地域文化的受众分析 | 第63-64页 |
4.2 精准扶贫对象分析 | 第64页 |
4.3 乡土产品设计定位 | 第64-65页 |
4.4 情境探求的需求分析 | 第65-68页 |
4.4.1 消费情境探求 | 第65-66页 |
4.4.2 协同情境探求 | 第66-68页 |
4.5 设计介入方式 | 第68-69页 |
第5章 桃花源地域文化乡土产品设计实践 | 第69-83页 |
5.1 产品风格定位 | 第71-72页 |
5.1.1 产品设计情绪版 | 第71页 |
5.1.2 设计草图 | 第71-72页 |
5.2 品牌设计 | 第72-74页 |
5.2.1 品牌名称确立 | 第72页 |
5.2.2 品牌标志设计 | 第72-73页 |
5.2.3 色彩提取及图案设计 | 第73-74页 |
5.3 协同创新过程 | 第74-76页 |
5.4 产品展示 | 第76-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A 毕业展板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