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固载型复合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其在不饱和聚酯树脂合成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26页
    1.1 不饱和聚酯第10-13页
        1.1.1 不饱和聚酯的分类第10-11页
        1.1.2 不饱和聚酯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1.3 不饱和聚酯的应用第13页
    1.2 催化剂的研究第13-19页
        1.2.1 多孔材料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第13-15页
        1.2.2 多孔材料负载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第15-17页
        1.2.3 磺酸型负载型催化剂第17-18页
        1.2.4 多孔材料负载氧化物、盐等催化剂第18-19页
    1.3 多孔碳棒第19-21页
        1.3.1 多孔碳棒的应用第19-20页
        1.3.2 多孔碳棒的合成方法第20-21页
    1.4 聚苯胺第21-24页
        1.4.1 聚苯胺结构第21-22页
        1.4.2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第22-23页
        1.4.3 聚苯胺的掺杂第23-24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4-26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1.5.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5-26页
2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6-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2页
        2.2.1 催化剂的选择第28页
        2.2.2 多孔碳棒的制备第28页
        2.2.3 多孔碳棒组装聚苯胺第28-29页
        2.2.4 催化剂的负载及其表征第29页
        2.2.5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催化合成第29页
        2.2.6 不饱和聚酯(UP)的性能测试第29-30页
        2.2.7 UPR浇铸体的性能测试第30-32页
3 催化剂及载体的基本研究及表征第32-41页
    3.1 催化剂负载率的研究第32-36页
        3.1.1 多孔碳棒活化时间与负载次数对负载率的影响第32-34页
        3.1.2 多孔碳棒上聚苯胺的组装方式与组装量的影响第34-36页
    3.2 催化剂及载体的各项表征分析第36-39页
        3.2.1 负载催化剂碳棒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第36-37页
        3.2.2 元素分析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催化合成与表征及其性能研究第41-48页
    4.1 催化活性及反应条件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影响第41-45页
        4.1.1 催化剂负载方式对UPR合成的影响第41-42页
        4.1.2 复合催化剂配比对UPR合成的影响第42-43页
        4.1.3 催化剂用量对UPR合成的影响第43页
        4.1.4 催化剂重复使用次数对UPR合成的影响第43-44页
        4.1.5 反应温度对UPR合成的影响第44-45页
    4.2 UPR的结构表征及其性能研究第45-47页
        4.2.1 UP的FTIR分析第45-46页
        4.2.2 UPR及其浇铸体的性能研究第46-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5.1 结论第48页
    5.2 展望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机物催化氧化的纳米等离子体传感器
下一篇:N-螺杂二氢茚骨架的快速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