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剩余期间的中国大豆期货市场效率实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2.1 有效市场假说的提出 | 第13-16页 |
1.2.2 期货市场有效性假说模型 | 第16-18页 |
1.2.3 期货市场有效性的研究结果 | 第18-21页 |
1.2.4 到期日效应 | 第21-2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3.1 中国大豆期货及其剩余期间 | 第22-24页 |
1.3.2 市场效率和市场有效性理论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第2章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26-34页 |
2.1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要点 | 第26-29页 |
2.1.1 有效市场的定义 | 第26-28页 |
2.1.2 有效市场的三个类型 | 第28-29页 |
2.2 影响中国大豆期货市场效率的问题 | 第29-34页 |
2.2.1 市场参与主体的素质不够高 | 第29-31页 |
2.2.2 信息质量水平低 | 第31-32页 |
2.2.3 供需失衡 | 第32-3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34-42页 |
3.1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有效性假设 | 第34-35页 |
3.1.1 中国大豆期货的市场有效性特征 | 第34页 |
3.1.2 中国大豆期货市场有效性假设 | 第34-35页 |
3.2 变量定义 | 第35-36页 |
3.3 模型设计 | 第36-41页 |
3.3.1 模型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3.3.2 长期均衡模型 | 第37-39页 |
3.3.3 短期均衡模型 | 第39-40页 |
3.3.4 GARCH-M 模型 | 第40-41页 |
3.4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42-51页 |
4.1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42-43页 |
4.2 大豆 1 号期货市场有效性检验 | 第43-49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43-45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45-47页 |
4.2.3 ECM 模型 | 第47-48页 |
4.2.4 GARCH-M 模型 | 第48-49页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第5章 提高我国大豆期货市场有效性建议 | 第51-55页 |
5.1 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 第51-52页 |
5.1.1 继续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51页 |
5.1.2 鼓励现货企业加入期货市场 | 第51页 |
5.1.3 充分发挥期货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 第51-52页 |
5.2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中心 | 第52页 |
5.2.1 建立国内大豆信息发布中心 | 第52页 |
5.2.2 建立大豆国际市场信息发布中心 | 第52页 |
5.3 增加供给和拉动需求 | 第52-54页 |
5.3.1 增加大豆供给 | 第52-53页 |
5.3.2 拉动需求 | 第53-54页 |
5.4 实施国际化战略 | 第54-55页 |
5.4.1 充分了解投资区域的方针政策 | 第54页 |
5.4.2 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