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即时通讯系统的现状第8页
    1.2 即时通信系统的意义第8-9页
    1.3 课题目的第9页
    1.4 应解决的问题第9-10页
        1.4.1 系统模型的设计第9页
        1.4.2 系统业务方式的改进第9-10页
    1.5 主要工作第10-12页
        1.5.1 系统框架和工作流程设计第10页
        1.5.2 网络通信模块实现第10-11页
        1.5.3 数据存储与管理第11页
        1.5.4 友好用户界面设计第11-12页
第二章 系统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第12-19页
    2.1 主流的网络通讯设计模式第12-15页
        2.1.1 C/S设计模型第12-13页
        2.1.2 B/S模型第13-14页
        2.1.3 P2P模型第14页
        2.1.4 本系统通信模型设计第14-15页
    2.2 TCP/IP协议和OSI模型第15-19页
        2.2.1 OSI模型第15-16页
        2.2.2 TCP/IP协议第16页
        2.2.3 套接字第16-19页
第三章 即时通讯系统设计方案第19-25页
    3.1 InstantMessage的模型选择第19-21页
        3.1.1 即时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第19-20页
        3.1.2 即时通讯系统服务拓扑模型第20-21页
    3.2 InstantMessage通讯模型的特点第21页
        3.2.1 适用性第21页
        3.2.2 扩展性第21页
    3.3 实现环境第21-22页
        3.3.1 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第21-22页
        3.3.2 操作系统第22页
        3.3.3 数据库第22页
        3.3.4 传输层协议第22页
    3.4 程序设计的主要技术第22-25页
        3.4.1 多线程技术第22-23页
        3.4.2 客户/服务器程序设计范式第23-24页
        3.4.3 本系统程序设计主要原理第24-25页
第四章 即时通讯系统需求分析第25-35页
    4.1 即时消息的需求第25页
        4.1.1 一般即时消息格式需求第25页
        4.1.2 可靠性需求第25页
        4.1.3 性能需求第25页
    4.2 即时消息的协议需求第25-26页
        4.2.1 即时消息的安全需求第26页
        4.2.2 即时信息加密和鉴别第26页
    4.3 即时通讯系统需求第26-27页
        4.3.1 注册需求第26-27页
        4.3.2 通讯需求第27页
        4.3.3 好友管理需求第27页
    4.4 用例图第27-35页
        4.4.1 系统用例图第28-29页
        4.4.2 注册用例图第29-30页
        4.4.3 登录用例图第30-32页
        4.4.4 更改状态用例图第32-33页
        4.4.5 更改资料用例图第33页
        4.4.6 传输信息用例图第33-34页
        4.4.7 退出系统用例图第34-35页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35-51页
    5.1 系统功能描述第35-36页
    5.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第36-37页
        5.2.1 服务器功能模块设计第36-37页
        5.2.2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第37页
    5.3 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的工作流程第37-41页
        5.3.1 服务器端工作流程第37-39页
        5.3.2 客户端工作流程第39-41页
    5.4 即时通讯系统结构体设计第41-44页
    5.5 服务器端的实现第44-48页
        5.5.1 数据库设计第44-45页
        5.5.2 类设计第45-48页
    5.6 客户端的实现第48-51页
        5.6.1 类设计第48-49页
        5.6.2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第49页
        5.6.3 客户端接入控制功能的设计第49页
        5.6.4 客户端用户界面的设计第49-51页
第六章 系统运行实例第51-56页
    6.1 服务器端效果图第51-52页
    6.2 客户端效果第52-5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0-61页
详细摘要第61-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流量识别和监控技术在网络运营中的应用
下一篇:室内环境下短距离无线信道统计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