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辩诉交易制度概述 | 第10-17页 |
(一) 辩诉交易制度的基础 | 第10-13页 |
(二) 辩诉交易制度的原则 | 第13-14页 |
(三) 辩诉交易制度的争论 | 第14-17页 |
二、国外辩诉交易制度的考察 | 第17-23页 |
(一) 辩诉交易在美国的实践 | 第17-18页 |
(二) 澳大利亚的指控协商制度 | 第18-20页 |
(三) 德国的刑事协商程序 | 第20-21页 |
(四) 意大利的双方协商程序 | 第21-23页 |
三、我国全面构建辩诉交易制度的障碍 | 第23-26页 |
(一) 诉讼模式上的障碍 | 第23页 |
(二) 检察体系上的障碍 | 第23-24页 |
(三) 证据制度上的障碍 | 第24页 |
(四) 司法体制及审判制度的障碍 | 第24页 |
(五) 理念上的障碍 | 第24-26页 |
四、我国对辩诉交易制度借鉴现状 | 第26-29页 |
(一) 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易审 | 第26页 |
(二) 与"污点证人"交易 | 第26-27页 |
(三) 通过刑事简易程序实现辩诉交易 | 第27页 |
(四) 在相对不起诉中的辩诉交易 | 第27页 |
(五) 其他一些具有辩诉交易的刑事政策 | 第27-29页 |
五、我国合理借鉴辩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 第29-33页 |
(一) 辩诉交易制度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精神一致 | 第29页 |
(二) 契约观念为我国借鉴辩诉交易奠定了意识基础 | 第29页 |
(三) 我国司法改革成效为创建辩诉交易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 | 第29-30页 |
(四) 公众对公正与效率的深层次认识,为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提供了价值观念基础 | 第30-31页 |
(五) 我国具有借鉴辩诉交易制度的法律基础 | 第31-33页 |
六、关于我国合理借鉴辩诉交易制度的建议 | 第33-40页 |
(一) 借鉴辩诉交易的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二) 建立相关的保障性制度与程序 | 第36-37页 |
(三) 建立对辩诉交易的审查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四) 建立对不正当辩诉交易的救济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