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 旋流煤粉燃烧技术 | 第11-14页 |
| 1.2.1 旋流煤粉燃烧器分类 | 第11页 |
| 1.2.2 典型的旋流煤粉燃烧器 | 第11-14页 |
| 1.3 旋流煤粉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1 旋流燃烧器单相及气固两相试验研究 | 第14-16页 |
| 1.3.2 旋流燃烧器热态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 1.4 高浓度煤粉燃烧技术 | 第17-19页 |
| 1.4.1 国内外高浓度煤粉燃烧技术分析 | 第17页 |
| 1.4.2 高浓度煤粉燃烧抑制 NO_X释放机理 | 第17-19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0.5MW 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煤粉燃烧热态试验系统 | 第20-33页 |
| 2.1 试验系统介绍 | 第20-32页 |
| 2.1.1 炉膛主体 | 第22-24页 |
| 2.1.2 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 | 第24-25页 |
| 2.1.3 给料系统 | 第25-26页 |
| 2.1.4 供风系统 | 第26-27页 |
| 2.1.5 点火系统 | 第27-28页 |
| 2.1.6 仪控系统 | 第28页 |
| 2.1.7 测量系统 | 第28-32页 |
| 2.2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试验系统调试及实验方法 | 第33-42页 |
| 3.1 系统调试 | 第33-38页 |
| 3.1.1 燃煤选择 | 第33-34页 |
| 3.1.2 给煤机调试 | 第34-35页 |
| 3.1.3 炉膛密封性调试 | 第35-36页 |
| 3.1.4 安全稳定性调试 | 第36-38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 3.2.1 实验方案及工况安排 | 第38-39页 |
| 3.2.2 实验准备 | 第39页 |
| 3.2.3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 3.2.4 紧急事故处理 | 第40-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浓缩率对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近燃烧器区域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42-56页 |
| 4.1 浓缩率对近燃烧器区域温度分布及火焰形态的影响 | 第42-46页 |
| 4.1.1 温度分布 | 第42-44页 |
| 4.1.2 火焰形态 | 第44-46页 |
| 4.2 浓缩率对近燃烧器区域烟气成分的影响 | 第46-52页 |
| 4.2.1 O_2分布 | 第46-48页 |
| 4.2.2 CO 分布 | 第48-50页 |
| 4.2.3 NO_x 分布 | 第50-52页 |
| 4.3 浓缩率对近燃烧器区域煤粉颗粒燃尽的影响 | 第52-55页 |
| 4.3.1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 4.3.2 煤粉颗粒燃烧、燃尽情况 | 第53-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浓缩率对中心给粉旋流燃烧器炉膛中心区域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56-64页 |
| 5.1 浓缩率对炉膛中心区域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 5.2 浓缩率对炉膛中心区域烟气成分的影响 | 第57-61页 |
| 5.2.1 O_2分布 | 第57-58页 |
| 5.2.2 CO 分布 | 第58-59页 |
| 5.2.3 NO_x 分布 | 第59-61页 |
| 5.3 浓缩率对炉膛中心区域煤粉燃烧、燃尽的影响 | 第61-6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