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最大供电能力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主动配电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安全-经济-环境综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第2章 主动配电系统的安全-经济-环境综合评价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17-27页 |
| 2.1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17-22页 |
| 2.1.1 主动配电系统的构成及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19页 |
| 2.1.2 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 | 第19-20页 |
| 2.1.3 锥优化算法 | 第20-21页 |
| 2.1.4 一致性主动控制原理 | 第21-22页 |
| 2.2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 第22-26页 |
| 2.2.1 主动配电系统的环境效益分析 | 第22-23页 |
| 2.2.2 主动配电系统环境效益的形成机理 | 第23-24页 |
| 2.2.3 可拓理论 | 第24-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锥优化求取最大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 第27-43页 |
| 3.1 锥优化方法求取最大供电能力模型 | 第27-30页 |
| 3.1.1 主动配电系统最大供电能力计算模型 | 第27-29页 |
| 3.1.2 锥优化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 3.2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6页 |
| 3.2.1 安全裕度分析 | 第31-32页 |
| 3.2.2 主动负荷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 3.2.3 主动配电系统灵活性分析 | 第33-34页 |
| 3.2.4 综合安全性分析 | 第34-35页 |
| 3.2.5 失负荷及越限分析 | 第35-36页 |
| 3.3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 第36-38页 |
| 3.3.1 安全等级划分原则 | 第36页 |
| 3.3.2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 第36-38页 |
| 3.4 仿真算例分析 | 第38-42页 |
| 3.4.1 算例信息 | 第38-39页 |
| 3.4.2 安全等级划分分析 | 第39-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主动配电系统的安全-经济-环境综合分析 | 第43-58页 |
| 4.1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等级的应用 | 第43页 |
| 4.2 主动配电系统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8页 |
| 4.2.1 主动配电系统环境效益指标的建立 | 第43-47页 |
| 4.2.2 主动配电系统的经济性指标的建立 | 第47-48页 |
| 4.3 基于可拓理论的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经济-环境综合评价 | 第48-51页 |
| 4.3.1 确定主动配电系统可拓评价物元 | 第48-49页 |
| 4.3.2 待评价物元与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函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 4.3.3 主动配电系统综合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50-51页 |
| 4.4 算例分析 | 第51-57页 |
| 4.4.1 主动配电系统安全等级划分的应用分析 | 第51-54页 |
| 4.4.2 主动配电系统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54-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