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问题缘起第11-13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2.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2.2 选题意义第14-16页
            1.2.2.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2.2.2 实践意义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2-23页
        1.4.1 研究思路第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创新之处第23-24页
        1.5.1 选题上的创新第23页
        1.5.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23-24页
第二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历史与逻辑第24-41页
    2.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支援背景第24-33页
        2.1.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理论支援背景第24-30页
            2.1.1.1 马克思、恩格斯大众化思想的影响第24-27页
            2.1.1.2 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直接教育第27-30页
        2.1.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30-33页
            2.1.2.1 国内背景第30-32页
            2.1.2.2 国外背景第32-33页
    2.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逻辑演进第33-41页
        2.2.1 “大转向”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第34-38页
        2.2.2 “大转向”后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第38-41页
第三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内容第41-64页
    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对象问题第41-47页
        3.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分析第41-43页
        3.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分析第43-47页
            3.1.2.1 青年学生第43-44页
            3.1.2.2 知识分子第44-46页
            3.1.2.3 人民群众第46-47页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向问题第47-58页
        3.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分析第48-50页
        3.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法分析第50-58页
            3.2.2.1 组织团体建设第50-52页
            3.2.2.2 编写统一教科书第52-53页
            3.2.2.3 理论论争第53-54页
            3.2.2.4 积极开展马列主义思想教育第54-56页
            3.2.2.5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第56-58页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问题第58-64页
        3.3.1 苏联维度第58-61页
            3.3.1.1 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群众第58-59页
            3.3.1.2 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第59-61页
        3.3.2 世界维度第61-64页
            3.3.2.1 马列主义、斯大林主义的宣传普及第61-62页
            3.3.2.2 对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第62-64页
第四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批判性审视第64-84页
    4.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历史贡献第64-72页
        4.1.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理论贡献第64-67页
            4.1.1.1 在理论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运行机制第64-66页
            4.1.1.2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列主义大众化思想第66-67页
        4.1.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贡献第67-72页
            4.1.2.1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67-69页
            4.1.2.2 在特定时期统一了思想认识第69-70页
            4.1.2.3 巩固了特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第70-72页
    4.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惨痛教训第72-84页
        4.2.1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第72-75页
            4.2.1.1 将列宁主义教条化第72-73页
            4.2.1.2 教条化对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73-74页
            4.2.1.3 教条的对待社会主义理论第74-75页
        4.2.2 国家行政干预过强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氛围第75-78页
            4.2.2.1 行政命令干预学术争论第75-76页
            4.2.2.2 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制化第76-77页
            4.2.2.3 将马克思主义高度政治化第77-78页
        4.2.3 脱离日常生活的宏大叙事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78-80页
            4.2.3.1 马克思主义泛化第78-79页
            4.2.3.2 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第79-80页
        4.2.4 党的建设裹步不前损害了文化领导权的根基第80-84页
            4.2.4.1 采用专制甚至暴力的方式解决党内意见第80-81页
            4.2.4.2 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第81-82页
            4.2.4.3 党内官僚主义之风盛行第82-84页
第五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第84-92页
    5.1 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第84-86页
    5.2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科书体系第86-88页
    5.3 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第88-90页
    5.4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第90-92页
结语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善治视域下我国网络舆论危机治理研究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青年救国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