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1.3.2 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中小工业企业 | 第16页 |
2.1.2 区位与区位选择 | 第16页 |
2.1.3 区位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2 国外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2.1 传统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 第17-18页 |
2.2.2 跨国公司、多区域企业中工厂的区位选择 | 第18页 |
2.2.3 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关系转向、文化转向与区位选择 | 第18-19页 |
2.3 国内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研究 | 第19-22页 |
2.3.1 外资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 | 第20页 |
2.3.2 大尺度地域国内工业企业区位选择 | 第20-21页 |
2.3.3 企业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 第21-22页 |
2.3.4 新建企业与迁移企业的区位选择 | 第22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29页 |
3.1 区位 | 第23-24页 |
3.2 自然环境 | 第24页 |
3.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9页 |
3.3.1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 第24-25页 |
3.3.2 社会发展 | 第25-26页 |
3.3.3 经济发展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常熟市工业发展历程 | 第29-39页 |
4.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纺织业及其配套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 第29-30页 |
4.1.1 明清时期:区位、农业发展、战争影响下棉纺织业发展与近代工业开端 | 第29页 |
4.1.2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周边大城市辐射影响下机械修造业起步与近现代工业发展 | 第29-30页 |
4.2 三十年代末至1949年:战争、生产资料转移下的油料加工、建材造船业畸形繁华与染织业受挫 | 第30页 |
4.3 1949-1978 年纺织业及其配套机械制造和化学化工的复苏和发展 | 第30-33页 |
4.3.1 建国至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下的轻纺业快速发展与企业公私合营 | 第30-31页 |
4.3.2 二五至三五时期:左倾影响下乡镇工业的诞生与化学化工业快速发展 | 第31页 |
4.3.3 四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传统产业、经济改制下机械冶金业与乡镇工业发展 | 第31-33页 |
4.4 1978 年以来纺织业、机械制造、化学化工、电子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 | 第33-37页 |
4.4.1 1978 年至九十年代初:以乡镇集体经济为载体的传统轻纺机械业为主、多元化发展 | 第33-34页 |
4.4.2 九十年代:乡镇企业改制与私营经济发展下纺织服装、化纤及机械业的大发展 | 第34-35页 |
4.4.3 2000 年以来:个私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外资作用下电子产业与化工、机械制造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 | 第35-37页 |
4.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常熟市中小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及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9页 |
5.1 调查企业基本信息 | 第39-40页 |
5.2 中小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5.2.1 新建企业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5.2.2 企业搬迁、扩张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5.3 企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5.3.1 调查企业发展经营现状 | 第44-45页 |
5.3.2 制约中小工业企业当前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5.3.3 中小工业企业未来发展依赖的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9-5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