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史论文

1949年以来陕西农业推广史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理论依据第15-16页
        1.2.1 历史长时段理论第15页
        1.2.2 制度变迁理论第15页
        1.2.3 公共产品理论第15-16页
        1.2.4 动机理论第16页
        1.2.5 创新扩散(传播)理论第16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第16-18页
        1.3.1 农业推广的研究第16-17页
        1.3.2 农业推广史及农业史的国内研究第17-18页
        1.3.3 农业推广史及农业史的国外研究第18页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1949年之前的陕西农业推广第20-24页
    2.1 古代陕西农业推广第20-21页
        2.1.1 先秦时期第20页
        2.1.2 汉唐时期第20-21页
        2.1.3 唐代以后第21页
    2.2 近代农业推广第21-22页
        2.2.1 清末时期的陕西农业推广第22页
        2.2.2 民国时期的陕西农业推广第22页
    2.3 建国前后陕西农业基本情况第22-24页
第三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起始期(1949-1957)第24-32页
    3.1 陕西农业的恢复与合作化的开展第24-26页
        3.1.1 陕西农业的三年恢复第24页
        3.1.2“一五”计划的实施及陕西农业发展第24-25页
        3.1.3 陕西农业合作化的开展第25-26页
    3.2 农业推广的社会需求与任务第26页
    3.3 推广机构与推广体系的初步构建第26-27页
        3.3.1 推广机构的建立第26-27页
        3.3.2 推广体系的初步构建第27页
    3.4 建国初期推广的主要形式第27-29页
        3.4.1 群众性选种运动及推广第27-28页
        3.4.2 丰产竞赛及技术良种推广第28页
        3.4.3 典型示范第28-29页
        3.4.4 推广机构的技术推广第29页
    3.5 推广成效及其评价第29-32页
        3.5.1 推广成效第29-31页
        3.5.2 评价第31-32页
第四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曲折波动期(1958-1978)第32-41页
    4.1 农业生产建设的社会氛围与政治环境第32-33页
        4.1.1 陕西农业生产的社会氛围第32页
        4.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背景及发展情况第32-33页
        4.1.3 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与确立第33页
        4.1.4 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及对陕西农业的影响第33页
    4.2 农业推广的政治属性与特征第33-34页
    4.3 曲折发展中的推广体系第34-35页
        4.3.1 推广机构的撤销与恢复第34页
        4.3.2 推广体系的发展第34-35页
    4.4 推广的形式与表现第35-37页
        4.4.1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初期推广的形式与表现第35-36页
        4.4.2 短暂恢复期推广的形式第36-37页
        4.4.3“文革”冲击下推广的形式与表现第37页
    4.5 推广的正面效应与存在问题第37-41页
        4.5.1 推广的正面效应第37-39页
        4.5.2 问题及教训第39-41页
第五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恢复发展期(1978-2000)第41-50页
    5.1 农业发展的经济体制环境第41-42页
        5.1.1“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第41页
        5.1.2 陕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与实行第41-42页
        5.1.3 人民公社的解体第42页
        5.1.4 市场体制的探索与建立第42页
    5.2 推广对象的变化与新需求第42-43页
    5.3 推广体系的恢复与新发展第43-44页
        5.3.1 推广机构的恢复及其体制改革第43-44页
        5.3.2 推广体系的构建第44页
    5.4 推广的方式第44-47页
        5.4.1“两户一体”的示范推广第44-45页
        5.4.2 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推广第45页
        5.4.3 技术承包第45页
        5.4.4 技术咨询第45-46页
        5.4.5 项目实施第46页
        5.4.6 展会带动第46页
        5.4.7 基地示范第46-47页
    5.5 推广成效及其评价第47-50页
        5.5.1 推广成效第47-48页
        5.5.2 评价第48-50页
第六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时期(2001 至今)第50-63页
    6.1 农业的市场化需求与发展环境第50-52页
        6.1.1 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第50页
        6.1.2 城乡社会关系的变演第50-51页
        6.1.3 土地二权向土地三权的转变第51页
        6.1.4 现代化的消费需求对农业的影响第51-52页
    6.2 推广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第52页
    6.3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构建第52-53页
        6.3.1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构建第52-53页
        6.3.2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主要特征第53页
    6.4 多元化推广模式第53-60页
        6.4.1 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第53-56页
        6.4.2 院校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第56-58页
        6.4.3 科研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第58页
        6.4.4 企业型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第58-60页
        6.4.5 自助合作型推广的主要模式第60页
    6.5 农业推广的成效及其评价第60-63页
        6.5.1 推广成效第60-62页
        6.5.2 评价第62-63页
第七章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史审视第63-77页
    7.1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的历史脉络与特征第63-67页
        7.1.1 农业推广完成由计划向市场的方向转变第63页
        7.1.2 农业推广伴随着土地权制变革和深刻影响第63-66页
        7.1.3 由以粮为纲,实现了向粮果畜蔬茶等领域的推进和发展第66-67页
        7.1.4 由“要数量、要吃饱”向品质和效益优先的方向迈进第67页
    7.2 推广的总体成效第67-71页
        7.2.1 农业推广体系与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第67-68页
        7.2.2 推广了大量技术良种、农机(具)设备及种养方法第68-69页
        7.2.3 加快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第69-70页
        7.2.4 增加了农民收入第70页
        7.2.5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第70-71页
        7.2.6 改变了农民传统固有的生产生活习惯第71页
    7.3 推广中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第71-74页
        7.3.1 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是推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71-72页
        7.3.2 稳定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开展农业推广的重要保障第72页
        7.3.3“政府+市场”“公益+有偿”是市场条件下,开展推广的重要方式第72-73页
        7.3.4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是推广事业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第73页
        7.3.5 健全完善的推广政策,是推广工作开展的制度保障第73-74页
    7.4 陕西现代农业推广未来发展趋势第74-77页
        7.4.1 信息化第74-75页
        7.4.2 市场化第75页
        7.4.3 规模化第75页
        7.4.4 多样化第75页
        7.4.5 品质化第75-76页
        7.4.6 智能化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录第81-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快冷链物流发展促进河南农业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疆种棉户参保意愿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