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91块注汽锅炉炉管结垢对传热性能影响规律数值计算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稠油注汽开采 | 第10页 |
1.1.2 注汽锅炉在热采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3 锅炉结垢现象 | 第11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锅炉结垢 | 第17-35页 |
2.1 垢的形成机理 | 第17-21页 |
2.1.1 污垢的形成过程 | 第17-18页 |
2.1.2 垢的形貌表观图 | 第18-20页 |
2.1.3 结垢的危害 | 第20-21页 |
2.2 结垢的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2.1 Kern-Seaton模型 | 第21页 |
2.2.2 两步法结晶垢模型 | 第21-22页 |
2.3 垢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22-35页 |
2.3.1 传热三种过程规律 | 第22-27页 |
2.3.2 有限元法轴对称传热分析 | 第27-29页 |
2.3.3 量纲分析 | 第29-31页 |
2.3.4 污垢形成阶段传质在圆管内内对传热影响 | 第31-35页 |
第三章 模型建立 | 第35-43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35-36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36-43页 |
3.2.1 计算流体力学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3.2.2 有限体积法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37-41页 |
3.2.3 蒸发换热数学模型 | 第41页 |
3.2.4 热固耦合分析 | 第41页 |
3.2.5 多相流模型 | 第41-42页 |
3.2.6 湍流的连续相采用标准k-ε 模型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炉膛二维燃烧模拟 | 第43-47页 |
4.1 燃烧模型建立 | 第43页 |
4.2 边界条件和工况参数 | 第43-44页 |
4.3 炉膛燃烧温度分布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锅炉炉管耦合传热相变模拟 | 第47-59页 |
5.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5.2 边界参数设置 | 第48-49页 |
5.3 耦合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5.3.1 流固耦合传热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5.3.2 导热系数对传热效果的影响 | 第51-55页 |
5.3.3 结垢厚度对传热效果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4 给水速度对传热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炉管局部传热分析 | 第59-69页 |
6.1 炉管结垢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59页 |
6.2 不同结垢厚度对流固传热的影响分析 | 第59-68页 |
6.2.1 结垢厚度 1mm的情况下传热分析 | 第59-61页 |
6.2.2 结垢厚度 2mm时流固传热分析 | 第61-63页 |
6.2.3 结垢厚度 3mm时流固传热分析 | 第63-65页 |
6.2.4 结垢厚度 4mm时流固传热分析 | 第65-66页 |
6.2.5 结垢厚度 5mm时流固传热分析 | 第66-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