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生长发育模式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0页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2-16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存在问题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工作量第18-19页
    1.6 论文主要成果第19-20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0-29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20页
    2.2 长兴组地层特征第20-22页
    2.3 区域构造背景第22-27页
        2.3.1 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第22-23页
        2.3.2 川东北地区晚二叠世拉张构造背景第23-27页
    2.4 四川盆地长兴组沉积格局第27-29页
第3章 长兴组层序沉积相及生物礁发育模式第29-47页
    3.1 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划分第29-36页
        3.1.1 长兴组三级层序划分第29-33页
        3.1.2 长兴组高频层序划分第33-34页
        3.1.3 长兴组三级及高频层序格架的建立第34-36页
    3.2 元坝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及生物礁的识别标志第36-43页
        3.2.1 长兴组沉积相类型第36-37页
        3.2.2 长兴组典型沉积相识别标志第37-40页
        3.2.3 长兴组生物礁相识别标志第40-43页
    3.3 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生长发育模式研究第43-47页
        3.3.1 长兴组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第43-45页
        3.3.2 长兴组生物礁生长发育模式第45-47页
第4章 元坝地区长兴组成岩作用及储层形成机制第47-78页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序列分析第47-52页
        4.1.1 成岩作用类型第47-51页
        4.1.2 成岩序列分析第51-52页
    4.2 白云石化作用第52-72页
        4.2.1 白云石类型第53-58页
        4.2.2 白云石化作用与层序、沉积相的关系第58-61页
        4.2.3 碳氧同位素特征第61页
        4.2.4 有序度特征第61-63页
        4.2.5 稀土元素特征第63-67页
        4.2.6 锶同位素特征第67-68页
        4.2.7 包裹体特征分析第68-70页
        4.2.8 白云石形成机制与模式第70-72页
    4.3 溶蚀作用第72-76页
        4.3.1 第一期溶蚀作用第73页
        4.3.2 第二期溶蚀作用第73-74页
        4.3.3 第三期溶蚀作用第74-76页
        4.3.4 第四期溶蚀作用第76页
    4.4 储层形成机制及模式第76-78页
第5章 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发育分布特征第78-97页
    5.1 储层特征及储层综合解剖第78-86页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78-79页
        5.1.2 储渗空间特征第79-82页
        5.1.3 储层成因类型划分第82-85页
        5.1.4 井剖面上储层综合解剖第85-86页
    5.2 储层发育与岩性的关系分析第86-88页
    5.3 储层发育与沉积相的关系分析第88-91页
        5.3.1 各类沉积相储层发育总体特征第88-89页
        5.3.2 生物礁相的储层发育特征第89-91页
    5.4 储层发育与层序及高频层序的关系分析第91-94页
    5.5 储层发育分布规律探讨第94-97页
第6章 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质量评价第97-107页
    6.1 岩芯孔渗总体特征第97-99页
    6.2 各类岩性的岩芯孔渗特征第99-101页
    6.3 各类储层的岩芯孔渗特征第101-104页
    6.4 测井物性参数处理及物性总体特征第104页
    6.5 长兴组储层评价第104-107页
结论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相关算法研究
下一篇:SUMO化修饰对磷酸化CRMP2介导树突棘可塑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