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研究 | 第14-22页 |
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现状与问题 | 第14-17页 |
2.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的现状 | 第14-17页 |
2.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2.2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与问题 | 第17-21页 |
2.2.1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现状 | 第17-20页 |
2.2.2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2.3 两网并行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3章 双网融合的案例研究与战略分析 | 第22-37页 |
3.1 双网融合的现状与实证研究 | 第22-28页 |
3.1.1 双网融合的现状 | 第22页 |
3.1.2 双网融合的实证研究 | 第22-27页 |
3.1.3 双网融合的实证经验总结 | 第27-28页 |
3.2 双网融合的关键因素 | 第28-32页 |
3.2.1 双网融合关键因素识别 | 第28-29页 |
3.2.2 双网融合关键因素总结 | 第29-32页 |
3.3 双网融合的战略分析与决策 | 第32-37页 |
3.3.1 PESTEL分析 | 第32-34页 |
3.3.2 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4-37页 |
第4章 双网融合的方案设计 | 第37-55页 |
4.1 双网融合的目标或预期效果 | 第37-38页 |
4.2 现有回收基础的改造与准备 | 第38-44页 |
4.2.1 政府管理机构职能整合 | 第39-40页 |
4.2.2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第40-41页 |
4.2.3 企业参与融合的转变 | 第41-43页 |
4.2.4 宣传教育及培训准备 | 第43页 |
4.2.5 配套设施的准备与改造 | 第43-44页 |
4.2.6 再生资源信息服务 | 第44页 |
4.3 双网融合的回收网络设计 | 第44-51页 |
4.3.1 回收点设计 | 第45-48页 |
4.3.2 分类分拣中心设计 | 第48-50页 |
4.3.3 集散市场设计 | 第50-51页 |
4.4 双网融合的保障措施 | 第51-55页 |
4.4.1 积极的政策引导 | 第51-52页 |
4.4.2 广泛的公众参与 | 第52-53页 |
4.4.3 充足的财税支持 | 第53页 |
4.4.4 强大的企业主体 | 第53-55页 |
第5章 双网融合案例设计研究 | 第55-71页 |
5.1 庆阳市西峰区生活垃圾回收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 | 第55-59页 |
5.1.1 庆阳市西峰区生活垃圾回收体系现状 | 第55-58页 |
5.1.2 庆阳市西峰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 | 第58-59页 |
5.2 庆阳市西峰区开展双网融合的方案设计 | 第59-67页 |
5.2.1 西峰区现有回收基础的改造与保障措施 | 第59-60页 |
5.2.2 西峰区现有回收设施的改造与准备 | 第60-61页 |
5.2.3 西峰区双网融合回收网络设计 | 第61-67页 |
5.3 庆阳市西峰区双网融合方案的评价 | 第67-70页 |
5.3.1 评价方法及内容 | 第67-70页 |
5.3.2 评价结论 | 第70页 |
5.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A 西峰城区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点、新增回收点目录 | 第78-81页 |
附录B 西峰城区分类分拣中心、集散市场目录 | 第81-83页 |
附录C 西峰城区两种方案下从业人员及薪酬对比情况 | 第83-84页 |
附录D 西峰城区两种方案下回收设施设备对比情况 | 第84-85页 |
附录E 西峰城区A方案下日清运率、日清运里程 | 第85-88页 |
附录F 西峰城区B方案下日清运率、日清运路程 | 第88-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