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集体决策制度存在的因果关系问题 | 第6-10页 |
(一)匿名票带来的事实存疑问题 | 第7页 |
(二)累积票问题 | 第7-8页 |
(三)过剩票问题 | 第8页 |
(四)决策执行人员的假定因果关系问题 | 第8-10页 |
二、集体决策因果关系问题既有解决路径的得与失 | 第10-18页 |
(一) 方案一:条件说的重新解读 | 第10-11页 |
(二)方案二:设置条件公式的例外情形 | 第11-13页 |
(三)方案三:采取其他种类的因果关系学说解决这些问题 | 第13-14页 |
(四)方案四:对集体决策所涉及的因果关系重新解释 | 第14-15页 |
(五)方案五:从介入因素角度考虑因果关系 | 第15-16页 |
(六)方案六:匿名票问题的解决 | 第16-17页 |
(七)方案七:执行集体决策的假定因果关系问题 | 第17-18页 |
三、问题的解决——以承认过失共同犯罪为中心 | 第18-32页 |
(一)匿名票无法查清的处理 | 第18-22页 |
1、集体决策之外不作为行为与集体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18-19页 |
2、集体决策之外不作为行为的归责 | 第19-21页 |
3、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并不成立违法阻却 | 第21页 |
4、实名票制的提倡 | 第21-22页 |
(二)集体决策因果关系问题解决的共犯思路 | 第22-32页 |
1、以共同犯罪思维解决集体决策因果关系难题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共同犯罪思路解决集体决策因果关系符合思维路径 | 第22-23页 |
(2)共同正犯仍旧为正犯概念涵盖 | 第23页 |
(3)正犯因果关系问题之厘清 | 第23-24页 |
2、共同犯罪理论解决集体决策因果关系不违反刑法典规定 | 第24-29页 |
(1)过失共同正犯自然意义上存在的必然性 | 第25-27页 |
(2)共同犯罪的立法规定需重新释义 | 第27-28页 |
(3)单位和集体决策的参加人员之间成立共同犯罪 | 第28-29页 |
3、共同犯罪理论解决集体决策因果关系问题的具体情形 | 第29-32页 |
(1)集体决策制度中因果关系流程的具体情形 | 第30页 |
(2)以角色期待理论指导集体决策以及决策执行人员的归责 | 第30-32页 |
四、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谢辞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