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9-15页 |
1.1.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9-11页 |
1.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参数 | 第13-14页 |
1.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分类和结构 | 第14-15页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化策略 | 第15-21页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并噻唑为受体单元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表征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2.2.1 实验耗材与药品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4 器件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3.1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 第26页 |
2.3.2 吸收光谱 | 第26-27页 |
2.3.3 电化学性质 | 第27页 |
2.3.4 单层器件性能 | 第27-30页 |
2.3.5 共混膜形貌 | 第30-31页 |
2.3.6 载流子传输 | 第31-32页 |
2.3.7 叠层器件性能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联噻唑为受体单元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表征 | 第34-49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2.3 聚合物的合成 | 第37页 |
3.2.4 器件的制备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3.1 材料性质的表征 | 第38-39页 |
3.3.2 基于PC71BM为受体的器件性能 | 第39-42页 |
3.3.3 基于ITIC为受体的器件性能 | 第42-44页 |
3.3.4 能量损失 | 第44页 |
3.3.5 共混膜形貌 | 第44-46页 |
3.3.6 载流子传输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4.1 总结 | 第49-50页 |
4.2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