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股指期货基本情况介绍 | 第11-17页 |
1.1.1 股指期货的产生背景 | 第11-12页 |
1.1.2 世界上主要国家与地区的股指期货比较 | 第12-13页 |
1.1.3 股指期货推出后的市场影响 | 第13-17页 |
1.1.3.1 股指期货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 第13-16页 |
1.1.3.2 股票做空机制对上市股指期货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动机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对象 | 第18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8-21页 |
2、文献的回顾与探讨 | 第21-33页 |
2.1 期现货之间的价差、套利机会以及交易成本的分析 | 第21-24页 |
2.2 股指期货定价理论 | 第24-27页 |
2.2.1 完全市场假设条件下的定价模型 | 第24-25页 |
2.2.2 放宽完全市场假设条件下的一般化模型 | 第25-27页 |
2.2.2.1 考虑交易成本及卖空限制等因素的定价模型 | 第25-26页 |
2.2.2.2 考虑借贷利率不等、交易成本及股利等因素的定价模型 | 第26-27页 |
2.3 指数化投资组合的构建 | 第27-30页 |
2.3.1 跟踪误差度量方法 | 第27-29页 |
2.3.2 跟踪误差产生的因素 | 第29-30页 |
2.4 套利组合的提前平仓与展期 | 第30-33页 |
2.4.1 提前平仓(Early unwinding) | 第30-31页 |
2.4.2 展期(Roll over) | 第31-33页 |
3、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33-43页 |
3.1 现货组合的构建方法 | 第33-36页 |
3.1.1 完全复制现货指数 | 第33-35页 |
3.1.1.1 成分股数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1.1.2 成分股流动性限制 | 第34页 |
3.1.1.3 零(余)股处理 | 第34-35页 |
3.1.2 部分资产复制现货指数 | 第35-36页 |
3.1.2.1 部分股票复制 | 第35页 |
3.1.2.2 指数基金复制 | 第35-36页 |
3.1.2.3 基金加股票复制 | 第36页 |
3.2 无套利定价区间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1 多头套利策略下定价上限 | 第36-37页 |
3.2.2 空头套利策略下定价下限 | 第37-38页 |
3.2.3 不完美市场条件下的定价区间 | 第38页 |
3.3 无套利定价区间的参数估计方法 | 第38-40页 |
3.3.1 期货相关的参数估计 | 第39页 |
3.3.2 现货相关的参数估计 | 第39-40页 |
3.4 套利组合的持有与平仓策略 | 第40-43页 |
4、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3-67页 |
4.1 研究期限及数据来源 | 第43页 |
4.2 不同现货构建方法的指数跟踪误差的实证结果 | 第43-57页 |
4.2.1 完全复制现货指数 | 第44-46页 |
4.2.2 部分复制现货指数 | 第46-57页 |
4.2.2.1 股票部分复制 | 第46-52页 |
4.2.2.2 ETF部分复制 | 第52-55页 |
4.2.2.3 股票加ETF复制 | 第55-57页 |
4.3 无套利区间的参数估计 | 第57-60页 |
4.4 无套利区间估计以及实证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4.4.1 区间估计及套利收益 | 第60-65页 |
4.4.1.1 第一阶段:1995/7-1998/12 | 第60-63页 |
4.4.1.2 第二阶段:2003/1-2007/11 | 第63-65页 |
4.4.2 结算价套利 | 第65-67页 |
5、对利用沪深300 指数期货套利的相关建议 | 第67-70页 |
5.1 现货组合的构建 | 第67-68页 |
5.2 无套利定价区间的确定以及参数估计 | 第68-70页 |
6、总结 | 第70-73页 |
6.1 套利组合的构建 | 第70页 |
6.2 无套利定价区间的确定及相关参数估计 | 第70-71页 |
6.3 套利机会实证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