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癌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 第12-13页 |
1.2 双苯并咪唑类DNA小沟区结合剂 | 第13-15页 |
1.3 质子泵抑制剂 | 第15-22页 |
1.3.1 抗肿瘤药物增敏活性和潜在的抗癌活性 | 第16-18页 |
1.3.2 抗消化性溃疡活性 | 第18-21页 |
1.3.3 抗微生物活性 | 第21-22页 |
1.4 多靶点配体药物设计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路线选择 | 第24-34页 |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第24-30页 |
2.2 合成路线选择 | 第30-34页 |
2.2.1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0-31页 |
2.2.2 中间体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4-44页 |
3.1 化学合成实验 | 第34-42页 |
3.1.1 BOP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4-38页 |
3.1.2 PEG-1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8-40页 |
3.1.3 PEG-2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2页 |
3.2 药理实验 | 第42-44页 |
3.2.1 抗癌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42-43页 |
3.2.2 抑制胃酸活性实验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4.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4-46页 |
4.1.1 有关中间体合成讨论 | 第44-45页 |
4.1.2 有关硫醚氧化成亚砜化合物合成讨论 | 第45-46页 |
4.2 药理活性分析 | 第46-50页 |
4.2.1 抗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 第46-47页 |
4.2.2 BOP系列化合物的DNA小沟区结合方式研究及构效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4.2.3 抑制胃酸活性测试结果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申请专利 | 第57-58页 |
附图 | 第58-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