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献 | 第7-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略语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22页 |
I. 研究方法介绍 | 第13-17页 |
I.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I.2 课题的选择与意义 | 第14-15页 |
I.3 编年范围 | 第15-16页 |
I.4 提问 | 第16-17页 |
II. 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II.1 方式问题 | 第17-18页 |
II.2 参考文献 | 第18-20页 |
a) 来源定位 | 第18页 |
b) 来源研究 | 第18-19页 |
b.1 口述来源 | 第18-19页 |
b.2 书面来源 | 第19页 |
b.3 媒体来源 | 第19页 |
C) 书目 | 第19-20页 |
II.3 困难 | 第20页 |
II.4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一部分 中加关系的开端(1974——1990) | 第22-32页 |
第一章 加蓬独立和“小步”外交政策的诞生 | 第22-27页 |
A. 加蓬共和国的独立 | 第23-25页 |
1. 加蓬取得国际独立 | 第23-24页 |
2. 独立加蓬政治制度 | 第24-25页 |
B. 加蓬外交政策的诞生 | 第25-27页 |
1. 孤立主义 | 第25-26页 |
2. 犹豫时期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对中国的开放 | 第27-32页 |
A. 对亚开放 | 第27-30页 |
1. 加蓬的外交优先 | 第28-29页 |
2. 与中国交流的飞速发展 | 第29-30页 |
B. 加蓬的全方位外交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中加关系的事实基础(1990——2004) | 第32-47页 |
第一章 中加合作事实领域 | 第32-38页 |
A. 政治经济领域 | 第33-35页 |
1. 政治领域 | 第33-34页 |
2. 经济领域 | 第34-35页 |
B. 社会文化领域 | 第35-38页 |
1. 社会领域 | 第35-36页 |
2. 文化领域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中加两国关系的界限与成果 | 第38-47页 |
A 双边关系的多样性 | 第38-42页 |
1. 外交关系的结构性及功能性分析 | 第38-41页 |
a. 外交任务 | 第39页 |
b. 互访 | 第39-41页 |
c. 合作协议 | 第41页 |
2. 中国的捐赠 | 第41-42页 |
B. 中加关系中的障碍 | 第42-47页 |
1. 中国行为的缺乏政策 | 第42-43页 |
a) 对中国抱负的约束 | 第42页 |
b) 法加关系的影响 | 第42-43页 |
2. 经济模式的不稳定 | 第43-45页 |
3. 亚洲危机 | 第45-47页 |
第三部分 中加合作中的挑战与建议 | 第47-53页 |
第一章 中加关系中的挑战 | 第47-50页 |
A. 服务于发展的合作 | 第47-48页 |
B. BELINGA铁矿石的开采 | 第48-50页 |
第二章 对中加关系的建议 | 第50-53页 |
A. 现实性的南南合作 | 第50-51页 |
B. 相互利益的加强 | 第51-53页 |
总结论 | 第53-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来源和参考书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词 | 第69-70页 |
附录和图表目录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