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1.2.1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2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初始缺陷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3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初始缺陷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2 初始缺陷对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的性能影响分析 | 第19-43页 | 
| 2.1 缺陷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分类 | 第19-22页 | 
| 2.1.1 缺陷的概念 | 第19页 | 
| 2.1.2 缺陷的形成原因 | 第19-20页 | 
| 2.1.3 缺陷的分类 | 第20-22页 | 
| 2.2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整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7页 | 
| 2.2.1 有限元的基本假定 | 第23页 | 
| 2.2.2 单元模拟 | 第23页 | 
| 2.2.3 材料特征 | 第23页 | 
| 2.2.4 有限元整体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2.2.5 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分析理论 | 第24-27页 | 
| 2.3 力学缺陷对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 2.4 初始几何缺陷对扣件式高大模板支架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29-32页 | 
| 2.5 材料缺陷和搭设参数偏差对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32-40页 | 
| 2.5.1 随机变量选取 | 第35页 | 
| 2.5.2 参数化建模 | 第35-36页 | 
| 2.5.3 响应面法分析 | 第36-38页 | 
| 2.5.4 PDS 后处理 | 第38-4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 3 扣件式模板支架初始几何缺陷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3-67页 | 
| 3.1 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考虑初始缺陷的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 3.1.1 直接缺陷分析法 | 第43-44页 | 
| 3.1.2 一致缺陷模态法 | 第44-45页 | 
| 3.1.3 假想水平力法 | 第45-46页 | 
| 3.2 节点刚度对扣件式钢管支架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 | 第46-48页 | 
| 3.3 扣件式模板支架初始几何缺陷计算方法对比分析思路 | 第48-49页 | 
| 3.4 三种计算方法中等效初始缺陷的确立 | 第49-56页 | 
| 3.4.1 直接缺陷分析法中等效初始缺陷的确立 | 第49-51页 | 
| 3.4.2 一致缺陷模态法中等效初始缺陷的确立 | 第51-53页 | 
| 3.4.3 假想水平力法中等效水平力的确立 | 第53-56页 | 
| 3.5 三种等效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65页 | 
| 3.5.1 半刚性值 K 变化时 | 第56-58页 | 
| 3.5.2 步距 h 变化时 | 第58-60页 | 
| 3.5.3 顶部伸出高度 T 变化时 | 第60-61页 | 
| 3.5.4 扫地杆高度 B 变化时 | 第61-62页 | 
| 3.5.5 纵横距变化时 | 第62-6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4 考虑初始几何缺陷的计算方法在 MATLAB 中的实现 | 第67-77页 | 
| 4.1 界面系统的设计理念和主要任务 | 第67-68页 | 
| 4.1.1 界面系统的设计理念 | 第67页 | 
| 4.1.2 界面系统的主要任务 | 第67-68页 | 
| 4.2 可视化界面操作系统介绍 | 第68-75页 | 
| 4.2.1 系统模块及流程介绍 | 第68-69页 | 
| 4.2.2 系统启动操作界面及基本信息模块界面 | 第69-70页 | 
| 4.2.3 有限元模型图界面 | 第70-72页 | 
| 4.2.4 有限元线性屈曲分析界面 | 第72-73页 | 
| 4.2.5 有限元非线性屈曲分析界面 | 第73-75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5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7-78页 | 
|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 | 第85-95页 | 
| A. 有限元模型命令流 | 第85-95页 | 
| B. 可靠度分析命令流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