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项目的公益治理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9-11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1.4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 2 “免费午餐”项目的概况介绍 | 第20-25页 |
| 2.1 “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背景 | 第20-21页 |
| 2.2 “免费午餐”项目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 2.3 “免费午餐”项目的组织架构 | 第22-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免费午餐”项目的运行模式 | 第25-35页 |
| 3.1 第一阶段:独立治理阶段 | 第25-27页 |
| 3.2 第二阶段:多主体参与阶段 | 第27-30页 |
| 3.3 第三阶段:网络化共治结成阶段 | 第30-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4 “免费午餐”项目的网络动员模式 | 第35-41页 |
| 4.1 网络动员基础 | 第35-37页 |
| 4.2 网络动员策略 | 第37-39页 |
| 4.3 虚拟走向现实 | 第3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5 “免费午餐”项目的优势与困境 | 第41-48页 |
| 5.1 “免费午餐”项目拥有的优势 | 第41-43页 |
| 5.2 “免费午餐”项目面临的困境 | 第43-47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6 从“免费午餐”项目看中国民间发展公益的策略 | 第48-54页 |
| 6.1 重视公益人才,确保公益团队专业化 | 第48-49页 |
| 6.2 塑造组织公信力,确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 | 第49-50页 |
| 6.3 善用各方资源,实行网络化治理方式 | 第50-51页 |
| 6.4 创新合作模式,重视民间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 第51-53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结束语 | 第54-56页 |
| 注释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