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商人形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第三节 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界定 | 第12-17页 |
| 第一章 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分类 | 第17-32页 |
| 第一节 贬商的形象 | 第17-21页 |
| 一 倚富欺人 | 第18-20页 |
| 二 唯利是图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褒商的形象 | 第21-28页 |
| 一 疏财施仁 | 第21-26页 |
| 二 守信行孝 | 第26-28页 |
| 第三节 怜商的形象 | 第28-32页 |
| 一 商途遇难 | 第29-31页 |
| 二 家庭不睦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元杂剧中商人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 第32-51页 |
| 第一节 形态各异的脚色扮演 | 第32-41页 |
| 一 脚色扮演的类型 | 第32-34页 |
| 二 末的脚色扮演 | 第34-39页 |
| 三 净、丑的脚色扮演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曲白相生的“行路”语言 | 第41-46页 |
| 一 时空转移的特点 | 第42-45页 |
| 二 流动买卖的表现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行商道具 | 第46-51页 |
| 一 “担”的表演功用 | 第48-50页 |
| 二 “担”的象征意义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元杂剧不同时期商人形象的差异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前期商人形象刻画的矛盾性 | 第51-55页 |
| 一 继承和突破并存 | 第52-54页 |
| 二 自卑与自信间的徘徊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中后期商人形象本色与教化并重 | 第55-58页 |
| 一、日渐彰显的商业精神 | 第55-57页 |
| 二、愈加浓重的教化色彩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元杂剧中商人形象的文化解读 | 第58-72页 |
| 第一节 商业文化的初步展现 | 第58-63页 |
| 一 资本积累下的务实精神 | 第59-61页 |
| 二 利益诱惑下的冒险精神 | 第61-63页 |
|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深层融入 | 第63-72页 |
| 一 仁义兼备的儒风表现 | 第64-67页 |
| 二 士商樊篱的渐宽态度 | 第67-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 后记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