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反垄断法中私人诉讼的—般理论 | 第15-21页 |
| 2.1 反垄断法中的私人诉讼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2 反垄断法中的私人诉讼与一般民事诉讼的区别 | 第16页 |
| 2.3 反垄断法中私人诉讼制度的功能 | 第16-18页 |
| 2.4 反垄断法中激励私人诉讼的意义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世界各国反垄断法中的私人诉讼制度及启示 | 第21-33页 |
| 3.1 美国反垄断法中的相关私人诉讼制度 | 第21-24页 |
| 3.2 德国反垄断法中的相关私人诉讼制度 | 第24-28页 |
| 3.3 日本反垄断法中的相关私人诉讼制度 | 第28-31页 |
| 3.4 各国反垄断法私人诉讼的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法中私人诉讼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 4.1 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3-34页 |
| 4.2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 4.3 诉讼费用制度和证据规则的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制度的 | 第39-47页 |
| 5.1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 | 第40-42页 |
| 5.2 集团诉讼的引入 | 第42-43页 |
| 5.3 诉讼费用的减少和证据规则的改进 | 第43-4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