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家仁学思想的演进与超越--论仁孝、仁生与仁创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1-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港台及海外新儒家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3 国外儒学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3-25页
        1.3.1 主要研究方法第23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23-25页
第2章 先秦儒家的仁孝思想第25-39页
    2.1 孔子的孝道思想第25-28页
        2.1.1 孝悌为仁之本第25-26页
        2.1.2 “孝”的层次第26-27页
        2.1.3 “孝”的外延第27-28页
    2.2 曾子的孝道思想第28-31页
        2.2.1 “孝”的本体属性第28页
        2.2.2 “孝”的内涵第28-30页
        2.2.3 “孝”的外延第30-31页
    2.3 孟子的孝道思想第31-34页
        2.3.1 孝道的理论基础第31页
        2.3.2 行孝的主要内涵第31-33页
        2.3.3 孝与仁政第33-34页
    2.4 荀的孝道思想第34-36页
        2.4.1 孝道遵从礼义第34页
        2.4.2 父子有争第34-35页
        2.4.3 从道不从君第35-36页
    2.5 孝与百姓日用第36-39页
        2.5.1 百姓日用之孝的理论第36-37页
        2.5.2 百姓日用之孝的实践第37-39页
第3章 宋明理学家的仁生思想第39-55页
    3.1 周敦颐的“生生”思想第39-41页
        3.1.1 “生生”的宇宙论第39-40页
        3.1.2 “诚”的人性论第40-41页
    3.2 张载的“生生”思想第41-43页
        3.2.1 “太虚即气”第41页
        3.2.2 “一物两体”第41-42页
        3.2.3 “民胞物与”第42-43页
    3.3 二程的“生生”思想第43-45页
        3.3.1 天理论第43页
        3.3.2 “生生”论第43-44页
        3.3.3 修养论第44-45页
    3.4 朱熹的“生生”思想第45-48页
        3.4.1 理与气第45页
        3.4.2 理与太极第45-46页
        3.4.3 理与心性第46页
        3.4.4 仁与生生第46-47页
        3.4.5 修养论第47页
        3.4.6 格物致知论第47-48页
    3.5 王守仁的“生生”思想第48-50页
        3.5.1 “良知”本体论第48-49页
        3.5.2 “仁即生生”论第49页
        3.5.3 “知行合一”论第49-50页
    3.6 “生生”与百姓日用: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第50-55页
        3.6.1 “良知”论第50-51页
        3.6.2 百姓日用之学第51-52页
        3.6.3 “启发愚蒙”的平民教育实践第52页
        3.6.4 “泰州学派”及其影响第52-55页
第4章 现代新儒家的仁创思想(上)第55-71页
    4.1 熊十力“体用不二”的创造思想第55-61页
        4.1.1 舍佛入儒 归宗大易第55-57页
        4.1.2 仁即生生 生生即创造第57-58页
        4.1.3 爱智在于归仁 归仁才能格物第58-60页
        4.1.4 评价与反思第60-61页
    4.2 方东美“生命哲学”的创造思想第61-63页
        4.2.1 生命哲学的本体论第61-62页
        4.2.2 生生即创造第62页
        4.2.3 创造人性论第62-63页
    4.3 牟宗三的“心性”创造思想第63-66页
        4.3.1 “心性”创造论第64-65页
        4.3.2 道德的形上学第65页
        4.3.3 “内圣开出新外王”第65-66页
    4.4 创造与百姓日用:梁漱溟的创造理论与实践第66-71页
        4.4.1 生命与创造第66-67页
        4.4.2 乡村建设的理论创造第67-68页
        4.4.3 乡村建设的实践创造第68-71页
第5章 现代新儒家的仁创思想(下)第71-87页
    5.1 刘述先“理—分殊”的创造观第71-74页
        5.1.1 “理—分殊”与道德重建第71-72页
        5.1.2 “良知坎陷”新论第72-73页
        5.1.3 系统哲学与人的创造性第73-74页
    5.2 杜维明“天人合一”的创造观第74-77页
        5.2.1 天人创造论第74-75页
        5.2.2 人创造力的限制第75-76页
        5.2.3 儒学三期说第76-77页
    5.3 安乐哲“仁学”的创造观第77-82页
        5.3.1 仁是造就人的整合过程第78-79页
        5.3.2 《论语》若干概念的创造内涵第79-81页
        5.3.3 对中西文化融合前景的展望第81-82页
    5.4 创造与百姓日用:成中英的“C理论”及其应用第82-87页
        5.4.1 “C理论”创立的背景及其哲学依据第82-84页
        5.4.2 “C理论”的理论架构第84-85页
        5.4.3 “C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第85-87页
第6章 超越儒家的创学思想第87-99页
    6.1 创学建构的思想渊源与基础第87-90页
        6.1.2 创学建构的现实基础第88-89页
        6.1.3 创学建构的过程第89-90页
    6.2 创学的理论框架第90-94页
        6.2.1 东方与西方的会通第90-91页
        6.2.2 传统与现代的会通第91-92页
        6.2.3 科技与人文的会通第92-93页
        6.2.4 学者与大众的会通第93-94页
    6.3 创学与百姓日用:“中华文化大学”的创造实践第94-99页
        6.3.1 “中华文化大学”的创办第94-95页
        6.3.2 “中华文化大学”的教学第95-97页
        6.3.3 “中华文化大学”的影响第97-99页
总结与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钢索张力测试仪优化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半干旱区蒸散发对地下水变化响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