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指导思想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指导思想 | 第18-19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 第19-22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0-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论文相关理论研究 | 第23-33页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3-26页 |
2.1.1 图-底理论 | 第23-24页 |
2.1.2 连接理论 | 第24-25页 |
2.1.3 场所理论 | 第25-26页 |
2.1.4 拼贴城市理论 | 第26页 |
2.2 相关概念研究 | 第26-30页 |
2.2.1 地域与地域特色 | 第26-27页 |
2.2.2 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 | 第27-28页 |
2.2.3 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的提出 | 第28-30页 |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论文研究的启发 | 第30-31页 |
2.3.1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提出 | 第30-31页 |
2.3.2 对城市景观特色化的启示 | 第31页 |
2.3.3 对本论文研究的启示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对地域性的诠释 | 第33-47页 |
3.1 针对贵阳市花溪区的调查研究 | 第33-36页 |
3.2 城市地域性景观空间设计现状问题总结 | 第36-37页 |
3.3 国内外优秀创作案例的调查与分析 | 第37-45页 |
3.3.1 调查实例选择 | 第37页 |
3.3.2 国内优秀创作案例的调查研究 | 第37-42页 |
3.3.3 国外优秀创作案例的研究分析 | 第42-45页 |
3.3.4 启示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的构建 | 第47-64页 |
4.1 进行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梳理 | 第47-49页 |
4.1.1 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生态优先,山水先行 | 第47-48页 |
4.1.2 强调城市空间与自然肌理的有机结合 | 第48-49页 |
4.2 组织城市景观轴线 | 第49-53页 |
4.2.1 以街区结构为轴的线性景观轴线组织 | 第49-51页 |
4.2.2 建立城市空间中的视线通廊 | 第51-52页 |
4.2.3 打造视觉特色的地域性景观游览轴线 | 第52-53页 |
4.3 运用拼贴手法营造特色景观空间 | 第53-57页 |
4.3.1 拼贴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53页 |
4.3.2 城市多类型开放空间元素的拼贴 | 第53-56页 |
4.3.3 城市景观色彩的拼贴 | 第56-57页 |
4.4 提炼特色景观元素并富于表达 | 第57-58页 |
4.4.1 提炼地域性城市特色因子 | 第57页 |
4.4.2 将特色因子进行符号化表达 | 第57-58页 |
4.5 场所精神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 | 第58-61页 |
4.5.1 挖掘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 | 第58-60页 |
4.5.2 提高景观空间的连贯性 | 第60页 |
4.5.3 空间结构与场所精神互融 | 第60-61页 |
4.6 提出“理想景观空间模式”的新认识 | 第61-63页 |
4.6.1 理想景观空间的模式定义 | 第61-62页 |
4.6.2 对“理想景观空间模式”的新认识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实践中的应用—贵阳市花溪区景观空间结构的构建 | 第64-81页 |
5.1 花溪城市景观空间现状概述 | 第64-66页 |
5.2 掌握景观特征,梳理景观空间结构 | 第66-68页 |
5.2.1 掌握花溪景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 | 第66-67页 |
5.2.2 建立花溪的生态结构 | 第67页 |
5.2.3 充分利用领土自然肌理 | 第67-68页 |
5.3 | 第68-72页 |
5.3.1 营造多元的城市开放空间 | 第68-71页 |
5.3.2 建立花溪的视线通廊 | 第71页 |
5.3.3 打造花溪特色的景观游览轴线 | 第71-72页 |
5.4 拼贴强调花溪城市景观空间结构 | 第72-76页 |
5.4.1 道路网形态的拼贴 | 第72-73页 |
5.4.2 花溪城市景观色彩的拼贴 | 第73-76页 |
5.5 将特色元素进行符号化表达 | 第76-78页 |
5.5.1 提炼花溪地域性特色的构成因子 | 第76-77页 |
5.5.2 特色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77-78页 |
5.6 发掘文化内涵,传承场所精神 | 第78-80页 |
5.6.1 发掘花溪的文化内涵 | 第78-79页 |
5.6.2 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场所精神 | 第79-80页 |
5.7 构建花溪“理想景观空间模式” | 第8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