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5-17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5-16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第16-17页
        1.2.3 研究评述第17页
    1.3 研究方法及指导思想第17-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2 指导思想第18-19页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第19-22页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论文结构框架第20-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2 论文相关理论研究第23-33页
    2.1 基础理论研究第23-26页
        2.1.1 图-底理论第23-24页
        2.1.2 连接理论第24-25页
        2.1.3 场所理论第25-26页
        2.1.4 拼贴城市理论第26页
    2.2 相关概念研究第26-30页
        2.2.1 地域与地域特色第26-27页
        2.2.2 地域性与地域性景观第27-28页
        2.2.3 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的提出第28-30页
    2.3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论文研究的启发第30-31页
        2.3.1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提出第30-31页
        2.3.2 对城市景观特色化的启示第31页
        2.3.3 对本论文研究的启示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3 现代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对地域性的诠释第33-47页
    3.1 针对贵阳市花溪区的调查研究第33-36页
    3.2 城市地域性景观空间设计现状问题总结第36-37页
    3.3 国内外优秀创作案例的调查与分析第37-45页
        3.3.1 调查实例选择第37页
        3.3.2 国内优秀创作案例的调查研究第37-42页
        3.3.3 国外优秀创作案例的研究分析第42-45页
        3.3.4 启示第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4 地域性景观空间结构的构建第47-64页
    4.1 进行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的梳理第47-49页
        4.1.1 保护城市的生态结构---生态优先,山水先行第47-48页
        4.1.2 强调城市空间与自然肌理的有机结合第48-49页
    4.2 组织城市景观轴线第49-53页
        4.2.1 以街区结构为轴的线性景观轴线组织第49-51页
        4.2.2 建立城市空间中的视线通廊第51-52页
        4.2.3 打造视觉特色的地域性景观游览轴线第52-53页
    4.3 运用拼贴手法营造特色景观空间第53-57页
        4.3.1 拼贴理论的指导意义第53页
        4.3.2 城市多类型开放空间元素的拼贴第53-56页
        4.3.3 城市景观色彩的拼贴第56-57页
    4.4 提炼特色景观元素并富于表达第57-58页
        4.4.1 提炼地域性城市特色因子第57页
        4.4.2 将特色因子进行符号化表达第57-58页
    4.5 场所精神体现城市景观的地域特色第58-61页
        4.5.1 挖掘城市景观的场所精神第58-60页
        4.5.2 提高景观空间的连贯性第60页
        4.5.3 空间结构与场所精神互融第60-61页
    4.6 提出“理想景观空间模式”的新认识第61-63页
        4.6.1 理想景观空间的模式定义第61-62页
        4.6.2 对“理想景观空间模式”的新认识第62-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实践中的应用—贵阳市花溪区景观空间结构的构建第64-81页
    5.1 花溪城市景观空间现状概述第64-66页
    5.2 掌握景观特征,梳理景观空间结构第66-68页
        5.2.1 掌握花溪景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第66-67页
        5.2.2 建立花溪的生态结构第67页
        5.2.3 充分利用领土自然肌理第67-68页
    5.3第68-72页
        5.3.1 营造多元的城市开放空间第68-71页
        5.3.2 建立花溪的视线通廊第71页
        5.3.3 打造花溪特色的景观游览轴线第71-72页
    5.4 拼贴强调花溪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第72-76页
        5.4.1 道路网形态的拼贴第72-73页
        5.4.2 花溪城市景观色彩的拼贴第73-76页
    5.5 将特色元素进行符号化表达第76-78页
        5.5.1 提炼花溪地域性特色的构成因子第76-77页
        5.5.2 特色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第77-78页
    5.6 发掘文化内涵,传承场所精神第78-80页
        5.6.1 发掘花溪的文化内涵第78-79页
        5.6.2 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场所精神第79-80页
    5.7 构建花溪“理想景观空间模式”第80页
    5.8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病理确诊的肺隐球菌病7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烟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联合血管重建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