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30页 |
1.2.1 隧道施工影响下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第15-24页 |
1.2.2 围岩地层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24-26页 |
1.2.3 建筑物沉降破坏的影响及其评价 | 第26-28页 |
1.2.4 地层沉降及建筑物变形控制研究 | 第28-30页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第30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30-32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4.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32-34页 |
2 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预测及评估研究 | 第34-74页 |
2.1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34-37页 |
2.1.1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与建筑物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34-35页 |
2.1.2 地层变形与建筑物基础相互作用特点 | 第35-36页 |
2.1.3 隧道-地层-建筑物相互作用体系 | 第36-37页 |
2.2 复杂建筑物群危险性分析 | 第37-48页 |
2.2.1 复杂建筑群分类 | 第37-44页 |
2.2.2 建筑物危险性等级划分目的 | 第44页 |
2.2.3 厦门机场路JC3标段建筑群危险性等级的划分 | 第44-48页 |
2.3 基于地层-建筑物基础协同变形的砌体结构受力分析 | 第48-60页 |
2.3.1 地层不均匀沉降影响区的砌体结构分析模式 | 第48-49页 |
2.3.2 等代荷载法对砌体结构墙体不均匀沉降的计算 | 第49-59页 |
2.3.3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59-60页 |
2.4 复杂建筑物群的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 第60-72页 |
2.4.1 控制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第60-63页 |
2.4.2 基于隧道围岩地层变形的控制标准的制定 | 第63-69页 |
2.4.3 基于裂缝监测变化的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 | 第69-7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3 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第74-100页 |
3.1 隧道下穿重点建筑物34号楼施工影响预测分析 | 第74-80页 |
3.1.1 计算条件及假设 | 第74-75页 |
3.1.2 双洞小间距隧道正穿建构筑物预测分析 | 第75-76页 |
3.1.3 双洞小间距隧道部分下穿建构筑物预测分析 | 第76-77页 |
3.1.4 小间距隧道施工对34号楼影响预测 | 第77-80页 |
3.1.5 分析结果小结 | 第80页 |
3.2 隧道下穿重点建筑物34号楼施工方法优化 | 第80-93页 |
3.2.1 可行性施工方案及辅助施工工法研究 | 第81-84页 |
3.2.2 施工方法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 第84-92页 |
3.2.3 隧道施工工法优化分析结果 | 第92-93页 |
3.3 隧道施工地层变位分配的原理、方法及验证 | 第93-99页 |
3.3.1 地层变位分配原理 | 第93页 |
3.3.2 地层变位分配控制方法 | 第93-94页 |
3.3.3 变位分配控制方法的优势 | 第94页 |
3.3.4 数值方法对变位分配原理的验证 | 第94-97页 |
3.3.5 变位分配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验证 | 第97-9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4 复杂建筑物沉降的过程恢复及现场抬升技术研究 | 第100-140页 |
4.1 过程恢复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0-101页 |
4.1.1 建筑物结构变位过程恢复的特点 | 第100-101页 |
4.1.2 过程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01页 |
4.2 注浆抬升机理 | 第101-107页 |
4.2.1 流体柱状渗透扩散分析 | 第102-103页 |
4.2.2 浆液在地层中的劈裂渗透 | 第103页 |
4.2.3 抬升机理 | 第103-107页 |
4.3 浅埋暗挖进口段试验楼抬升技术现场试验 | 第107-122页 |
4.3.1 厦门机场路JC3标进口段工程地质概况 | 第107页 |
4.3.2 注浆抬升试验楼基本情况 | 第107-108页 |
4.3.3 注浆抬升孔布置 | 第108-109页 |
4.3.4 试验段注浆材料室内试验 | 第109-110页 |
4.3.5 试验楼房屋保护方案 | 第110-112页 |
4.3.6 注浆控制参数研究 | 第112-113页 |
4.3.7 注浆抬升实时监测分析 | 第113-119页 |
4.3.8 房屋注浆抬升量预测 | 第119-121页 |
4.3.9 注浆效果评价 | 第121-122页 |
4.3.10 试验段注浆抬升小结 | 第122页 |
4.4 34号楼区域地层分层沉降分析 | 第122-130页 |
4.4.1 地层分层沉降分析 | 第123-125页 |
4.4.2 地层水平位移分析 | 第125-128页 |
4.4.3 注浆抬升过程34号楼沉降分析 | 第128-130页 |
4.5 厦门机场路隧道下穿34号楼注浆抬升技术工程实践 | 第130-138页 |
4.5.1 34号楼基本情况 | 第130-132页 |
4.5.2 34号楼段隧道设计参数 | 第132-133页 |
4.5.3 34号楼地表加固保护方案 | 第133-134页 |
4.5.4 下穿34号楼洞内施工方案 | 第134页 |
4.5.5 34号楼注浆抬升技术 | 第134-137页 |
4.5.6 34号楼注浆抬升全过程现场监测与分析 | 第137-1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5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40-164页 |
5.1 厦门机场快速路测点布置 | 第140-141页 |
5.2 试验段监测数据分析 | 第141-158页 |
5.2.1 试验段104 | 第141-147页 |
5.2.2 试验段104 | 第147-148页 |
5.2.3 试验段104 | 第148-152页 |
5.2.4 试验段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152-155页 |
5.2.5 试验段隧道围岩收敛分析 | 第155-156页 |
5.2.6 试验段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156-157页 |
5.2.7 试验段监测分析小结 | 第157-158页 |
5.3 隧道下穿34号楼施工控制管理 | 第158-162页 |
5.3.1 处理监测数据,掌握重点建筑物的工作状态 | 第158-160页 |
5.3.2 施工监测管理预警报警体系 | 第160-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2-164页 |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64-1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64-166页 |
6.2 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作者简历 | 第174-1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