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用缩写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第11-12页 |
1.2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布鲁氏菌病原学 | 第13页 |
1.4 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 第13-18页 |
1.4.1 病原学检测 | 第14-18页 |
1.4.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8页 |
1.5 IV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牛布鲁氏菌四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1-33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血清样品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耗材 | 第21-22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8页 |
2.2.1 RBPT | 第22-23页 |
2.2.2 试管凝集实验 | 第23-24页 |
2.2.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24-26页 |
2.2.4 补体结合实验 | 第26-27页 |
2.2.5 Kappa值的计算 | 第27-28页 |
2.3 结果 | 第28-30页 |
2.3.1 四种血清学检测阳性率结果 | 第28页 |
2.3.2 RBPT与ELISA检测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2.3.3 SAT与CFT检测结果比较 | 第29页 |
2.3.4 四种检测方法相关性比较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牛布鲁氏菌VirB5蛋白原核表达和鉴定 | 第33-49页 |
3.1 材料 | 第33-35页 |
3.1.1 菌株、质粒和血清 | 第33-34页 |
3.1.2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1.3 主要仪器耗材 | 第34页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3.2 方法 | 第35-43页 |
3.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5页 |
3.2.2 布鲁氏菌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3.2.3 VirB5基因的扩增 | 第36页 |
3.2.4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6-37页 |
3.2.5 重组质粒pET32a(+)-VirB5的构建 | 第37-40页 |
3.2.6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0页 |
3.2.7 SDS-PAGE电泳 | 第40-41页 |
3.2.8 蛋白样品超声破碎 | 第41-42页 |
3.2.9 重组蛋白pET32a(+)-VirB5的纯化 | 第42-43页 |
3.2.10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 | 第43页 |
3.3 结果 | 第43-46页 |
3.3.1 VirB5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3-44页 |
3.3.2 pET32a(+)-VirB5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44-45页 |
3.3.3 重组蛋白VirB5的表达及纯化 | 第45页 |
3.3.4 表达蛋白的纯化 | 第45页 |
3.3.5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四章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49-61页 |
4.1 材料 | 第49-50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4.1.2 抗原 | 第49页 |
4.1.3 血清 | 第49页 |
4.1.4 主要试剂制备 | 第49-50页 |
4.2 方法 | 第50-52页 |
4.2.1 重组抗原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2 临界值的确定 | 第51页 |
4.2.3 特异性实验 | 第51页 |
4.2.4 敏感性实验 | 第51-52页 |
4.2.5 重复性实验 | 第52页 |
4.2.6 对比实验 | 第52页 |
4.3 结果 | 第52-58页 |
4.3.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2 间接ELISA最佳工作条件的确定 | 第53-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