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互通的城轨网络化运营列车运行计划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2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列车运行计划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31页 |
2.1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概述及特点 | 第18-21页 |
2.2 客流分布特征 | 第21-24页 |
2.2.1 客流空间分布特性 | 第21-22页 |
2.2.2 客流时间分布特性 | 第22-23页 |
2.2.3 互联互通网络化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2.3 列车开行方案 | 第24-27页 |
2.3.1 列车交路方案 | 第24-26页 |
2.3.2 列车停站及编组方案 | 第26-27页 |
2.4 线路通过能力 | 第27-29页 |
2.4.1 线路通过能力定义 | 第27页 |
2.4.2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线路能力分析 | 第27-29页 |
2.5 乘客服务水平 | 第29页 |
2.6 运营成本及组织复杂性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技术实现 | 第31-58页 |
3.1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流程 | 第31-32页 |
3.2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线路能力计算方法 | 第32-42页 |
3.2.1 单车仿真模型 | 第32-34页 |
3.2.2 线追踪能力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3.2.3 折返站折返能力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3.2.4 跨线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38-42页 |
3.3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42-50页 |
3.3.1 问题描述及假设 | 第43-44页 |
3.3.2 参数说明 | 第44页 |
3.3.3 目标函数 | 第44-47页 |
3.3.4 约束条件 | 第47-48页 |
3.3.5 模型求解 | 第48-50页 |
3.4 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列车时刻表的编制 | 第50-57页 |
3.4.1 网络化时刻表编制问题分析 | 第50-51页 |
3.4.2 网络化时刻表优化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3.4.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案例分析 | 第58-72页 |
4.1 线网基本情况 | 第58-61页 |
4.2 列车运行计划求解 | 第61-69页 |
4.2.1 网络化客流分析 | 第61-62页 |
4.2.2 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 第62-66页 |
4.2.3 列车开行方案确定 | 第66-67页 |
4.2.4 网络化列车时刻表确定 | 第67-69页 |
4.3 结果分析及评价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图索引 | 第77-79页 |
表索引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