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制度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 违约可得利益的界定 | 第10-23页 |
(一) 可得利益的内涵 | 第10-13页 |
(二) 可得利益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 可得利益与其他相关利益的区别 | 第14-19页 |
(四)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依据 | 第19-23页 |
二、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原则 | 第23-29页 |
(一) 可预见性原则 | 第23-25页 |
(二) 减轻损失原则 | 第25-26页 |
(三) 混合过错原则 | 第26-27页 |
(四) 损益相抵原则 | 第27-29页 |
三、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证据规则 | 第29-37页 |
(一) 可得利益损失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29-30页 |
(二)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证明标准 | 第30-34页 |
(三)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证据种类 | 第34-37页 |
四、 确定可得利益损失数额的方法 | 第37-39页 |
(一) 约定法 | 第37页 |
(二) 差额法 | 第37-38页 |
(三) 估算法 | 第38-39页 |
五、 我国违约可得利益赔偿的司法困境和解决途径 | 第39-44页 |
(一) 违约可得利益赔偿在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二) 立法的完善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